“石榴花紅水浴身;
紅皮木屐步展芳;
公婆神前深深拜;
出了院墻成大人。”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成人習俗。按照習俗,凡年滿15歲的孩子就要舉行“出花園”儀式,是象徵正式邁向成人階段的重要儀式。因各地習俗不同,一些地區的“出花園”儀式也隨之不同。
ADVERTISEMENT
為何稱之為“出花園”?未成年孩子就像在花園中一樣,懵懂無知,而孩子在滿虛歲15歲時,就要將他/她牽出花園,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意識,這項儀式一般會選在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出花園”其實提醒孩子成年後要面對世界,承擔併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儘管世界各地的“出花園”大同小異,但“穿紅木屐”和“咬雞頭”可說是儀式中必不可少,甚至是儀式中的“重中之重”的一環,絕不可草草了事。
“出花園”的孩子(或稱花童)需使用五色花水母沐浴,潔身淨臉,象徵潔淨自己,準備迎向新生。不過,一些潮州公會如山打根潮州公會選擇予以簡化,花童只需用花水洗手洗臉討個意頭即可。花童用花水洗手洗臉,象徵把自己清潔乾淨,把孩子氣和骯髒洗去,迎接新生活。
在“出花園”當天,花童需穿上新衣,表示煥然一新,穿上紅木屐,喝上涼茶,清洗腸胃,穿戴整齊後,準備進行祭神儀式。
穿紅木屐典故
據說,在古代,潮汕地區出現了唯一一位文狀元林大欽。他在少年時期因家裡很窮,沒法供他念書,但父母不忍心他失學,東借西籌勉強為他交了學費。
可是在入學當天,所有學生必須身穿紅鞋。林大欽的父母想出了一個方法,到街上買了一雙便宜木屐,然後用紅漆將木屐塗成紅木屐,讓林大欽穿著上學。木屐效仿官鞋,穿上紅木屐就寓意著孩子將來能當官。
大馬才有祭祖
在潮汕一帶的“出花園”並沒有祭拜祖先儀式,唯獨大馬潮州人會在“出花園”這天,讓花童敬拜祖先,因為“出花園”文化是潮州人漂洋過海,將習俗帶來大馬,因此祭拜祖先成了儀式中重要元素,讓準備邁向成人的潮州子弟不會忘記先人出處。
拜別“公婆神”
依照潮汕習俗,小於15歲的孩子是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保護著,孩子能不能成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相當重視祭拜“公婆神”。生活在“花園”裡的孩子每年七月初七要祭拜“公婆神”,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們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以後的七月初七不需祭拜“公婆母”。
咬雞頭重頭戲
咬雞頭是“出花園”重頭戲,由花童咬下雞頭,少男用公雞,少女用母雞。吃雞頭可說是“出花園”花童的專利,寓意著他們將來必定出人頭地,獨佔鰲頭。
咬雞頭典故
有一天,林大欽放學回家途中,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對出下聯,對得上者就可得到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就要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在稱讚林大欽對得好之後,老者將公雞送給林大欽。
回到家裡,林大欽的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把雞頭砍下,獎勵大欽,以示獨佔鰲頭之意。後來,大欽果然高中狀元,名揚天下。潮州人自此認為這是好意頭,於是讓孩子“出花園”時,讓孩子吃雞頭,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孩子抱大公雞。
少男在“出花園”咬雞頭,用意是希望少男長大後做個有擔當的男人,尤其是要有“寧為雞頭,不為牛後”的精神,意思是寧可在小範圍裡為首自主,發揮才幹,也不要在大範圍裡受制於人,無所作為。
必吃五碗頭
“出花園”裡的雞肉,是潮州人俗稱的五碗頭之一,另外4道菜則是五花肉炒蒜、甜豆乾、烏魚及豬內臟。每一樣食物都別具意義,五花肉炒蒜寓意有錢可算,肥豬肉象徵富貴長久。
甜豆乾加青蔥寓意升官和通情達理,因為豆乾取自潮語諧音,意思是能當官,象徵失業有成。含內臟烏魚代表年年有魚(餘),“出花園”的孩子們必須用筷子夾一口魚頭,一口魚尾,代表做事有頭有尾。
豬腸豬肚豬心加在一起的炒豬內臟,則是期許孩子吃了寓意轉換腸肚,改正不良習性,因為豬腸豬心(意指好心腸),豬肚(意指吐氣揚眉),豬肝(意指會做官),豬腎(意指賢惠)。這都是包含了父母期盼孩子成人後快快長大,從今以後明白事理。
孩子成“大人物”
“出花園”花童在與家人進餐時,每道菜都得先吃,之後家人才可動筷,而且“出花園”者須每一道菜都至少嘗一口。
在“出花園”當天,花童家人將負責張羅一切,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公主王子”,可盡情享受被家人捧在手心的感覺。“出花園”後,代表孩子已長大成人,不再需要父母管制,必須自動自發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山打根潮州公會青年團長陳禮忠接受《星洲日報》訪問時表示,潮州文化擁有悠久歷史,而潮州公會聯合會在不久前也向該會推廣“出花園”文化,希望此傳統文化得以在山打根傳承下去。
他強調,“出花園”是潮州子女的成人禮,象徵準備踏入社會,肩負起身為成人的責任。陳禮忠表示,他希望“出花園”儀式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出花園’在以前是一項很隆重繁瑣的儀式,我們給予簡化,就是希望便於一代傳一代。我們明年還會繼續推廣‘出花園’,讓年輕的下一代瞭解這傳統儀式。”
陳禮忠說,該公會今年首次舉辦“出花園”,實際上無論是潮汕地區,抑或大馬其他地區一直都有舉辦,而該公會由於資料收集上不足,加上希望可把儀式辦得盡善盡美,故此才會拖延至今年才舉辦。
“在以前,我真的不知道有這個儀式,我的爺爺奶奶都沒有進行過這儀式;但我問過一些長輩,‘出花園’在以前是在家裡或家族包辦的,我們公會就索性推廣,好讓下一代瞭解這傳統。”
他說,該公會是受到其他屬會的“出花園”視頻啟發,因此理事們萌生了舉辦的想法。
“今次雖然是第一次舉辦,但我對這次儀式的籌辦感到很滿意,我們也會牢記長輩們在改進方面的建議,下一次會辦得更好。”
潮州公會第一副理事長劉錦山表示,“出花園”是潮州文化遺產,而且山打根一些潮州家庭至今仍維持舉行這個傳統儀式。
他說,該會是抱著“嘗試一下”的想法舉辦本年度“出花園”,若獲得反應良好,就會定為每年或2年舉辦一次,將這特別的習俗傳承下去。
“我們都是從網上查資料,跟著網上資料籌辦。我們也有向其他屬會詢問,後來就索性一辦到底,籌辦過了才再檢討哪裡不足。”
家長佘文娟表示,在潮州公會WhatsApp群組得知有“出花園”儀式後,她第一反應就覺得很特別,因為其家庭沒有舉辦過,而其17歲兒子剛好符合儀式指定年齡,於是便決定帶著兒子參與。
難接受咬雞頭
佘文娟說,在儀式之前,主辦當局曾發送視頻給準備參與者觀看,其兒子洪裕豐在看完視頻後就對“出花園”感興趣。不過,唯獨“咬雞頭”一環,令兒子覺得“無法接受”。
“我們後來有商量,也有問團長(陳禮忠)是否真的要咬雞頭,團長說可以象徵式咬一下雞頭,然後兒子就肯接受了。”
“小孩子以前沒吃過雞屁股雞頭,平時吃的都是雞腿雞胸肉,沒看過雞頭也沒吃過吃屁股,才會比較難接受。(在瞭解)‘咬雞頭’是很重要且很有意義一環後,即咬雞頭寓意獨佔鰲頭,我就覺得這(儀式)其實可以接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