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红水浴身;
红皮木屐步展芳;
公婆神前深深拜;
出了院墻成大人。”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习俗。按照习俗,凡年满15岁的孩子就要举行“出花园”仪式,是象征正式迈向成人阶段的重要仪式。因各地习俗不同,一些地区的“出花园”仪式也随之不同。
ADVERTISEMENT
为何称之为“出花园”?未成年孩子就像在花园中一样,懵懂无知,而孩子在满虚岁15岁时,就要将他/她牵出花园,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这项仪式一般会选在农曆七月初七举行。“出花园”其实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承担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儘管世界各地的“出花园”大同小异,但“穿红木屐”和“咬鸡头”可说是仪式中必不可少,甚至是仪式中的“重中之重”的一环,绝不可草草了事。
“出花园”的孩子(或称花童)需使用五色花水母沐浴,洁身净脸,象征洁净自己,准备迎向新生。不过,一些潮州公会如山打根潮州公会选择予以简化,花童只需用花水洗手洗脸讨个意头即可。花童用花水洗手洗脸,象征把自己清洁乾净,把孩子气和肮脏洗去,迎接新生活。
在“出花园”当天,花童需穿上新衣,表示焕然一新,穿上红木屐,喝上凉茶,清洗肠胃,穿戴整齐后,准备进行祭神仪式。
穿红木屐典故
据说,在古代,潮汕地区出现了唯一一位文状元林大钦。他在少年时期因家里很穷,没法供他念书,但父母不忍心他失学,东借西筹勉强为他交了学费。
可是在入学当天,所有学生必须身穿红鞋。林大钦的父母想出了一个方法,到街上买了一双便宜木屐,然后用红漆将木屐涂成红木屐,让林大钦穿着上学。木屐效仿官鞋,穿上红木屐就寓意着孩子将来能当官。
大马才有祭祖
在潮汕一带的“出花园”并没有祭拜祖先仪式,唯独大马潮州人会在“出花园”这天,让花童敬拜祖先,因为“出花园”文化是潮州人漂洋过海,将习俗带来大马,因此祭拜祖先成了仪式中重要元素,让准备迈向成人的潮州子弟不会忘记先人出处。
拜别“公婆神”
依照潮汕习俗,小于15岁的孩子是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保护着,孩子能不能成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相当重视祭拜“公婆神”。生活在“花园”里的孩子每年七月初七要祭拜“公婆神”,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们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以后的七月初七不需祭拜“公婆母”。
咬鸡头重头戏
咬鸡头是“出花园”重头戏,由花童咬下鸡头,少男用公鸡,少女用母鸡。吃鸡头可说是“出花园”花童的专利,寓意着他们将来必定出人头地,独占鳌头。
咬鸡头典故
有一天,林大钦放学回家途中,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对出下联,对得上者就可得到这只公鸡,对不上者就要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在称赞林大钦对得好之后,老者将公鸡送给林大钦。
回到家里,林大钦的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把鸡头砍下,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高中状元,名扬天下。潮州人自此认为这是好意头,于是让孩子“出花园”时,让孩子吃鸡头,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孩子抱大公鸡。
少男在“出花园”咬鸡头,用意是希望少男长大后做个有担当的男人,尤其是要有“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精神,意思是宁可在小范围里为首自主,发挥才干,也不要在大范围里受制于人,无所作为。
必吃五碗头
“出花园”里的鸡肉,是潮州人俗称的五碗头之一,另外4道菜则是五花肉炒蒜、甜豆干、乌鱼及猪内臟。每一样食物都别具意义,五花肉炒蒜寓意有钱可算,肥猪肉象征富贵长久。
甜豆干加青葱寓意升官和通情达理,因为豆干取自潮语谐音,意思是能当官,象征失业有成。含内臟乌鱼代表年年有鱼(余),“出花园”的孩子们必须用筷子夹一口鱼头,一口鱼尾,代表做事有头有尾。
猪肠猪肚猪心加在一起的炒猪内臟,则是期许孩子吃了寓意转换肠肚,改正不良习性,因为猪肠猪心(意指好心肠),猪肚(意指吐气扬眉),猪肝(意指会做官),猪肾(意指贤惠)。这都是包含了父母期盼孩子成人后快快长大,从今以后明白事理。
孩子成“大人物”
“出花园”花童在与家人进餐时,每道菜都得先吃,之后家人才可动筷,而且“出花园”者须每一道菜都至少尝一口。
在“出花园”当天,花童家人将负责张罗一切,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公主王子”,可尽情享受被家人捧在手心的感觉。“出花园”后,代表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需要父母管制,必须自动自发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山打根潮州公会青年团长陈礼忠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潮州文化拥有悠久歷史,而潮州公会联合会在不久前也向该会推广“出花园”文化,希望此传统文化得以在山打根传承下去。
他强调,“出花园”是潮州子女的成人礼,象征准备踏入社会,肩负起身为成人的责任。陈礼忠表示,他希望“出花园”仪式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出花园’在以前是一项很隆重繁琐的仪式,我们给予简化,就是希望便于一代传一代。我们明年还会继续推广‘出花园’,让年轻的下一代了解这传统仪式。”
陈礼忠说,该公会今年首次举办“出花园”,实际上无论是潮汕地区,抑或大马其他地区一直都有举办,而该公会由于资料收集上不足,加上希望可把仪式办得尽善尽美,故此才会拖延至今年才举办。
“在以前,我真的不知道有这个仪式,我的爷爷奶奶都没有进行过这仪式;但我问过一些长辈,‘出花园’在以前是在家里或家族包办的,我们公会就索性推广,好让下一代了解这传统。”
他说,该公会是受到其他属会的“出花园”视频啟发,因此理事们萌生了举办的想法。
“今次虽然是第一次举办,但我对这次仪式的筹办感到很满意,我们也会牢记长辈们在改进方面的建议,下一次会办得更好。”
潮州公会第一副理事长刘锦山表示,“出花园”是潮州文化遗产,而且山打根一些潮州家庭至今仍维持举行这个传统仪式。
他说,该会是抱着“尝试一下”的想法举办本年度“出花园”,若获得反应良好,就会定为每年或2年举办一次,将这特别的习俗传承下去。
“我们都是从网上查资料,跟着网上资料筹办。我们也有向其他属会询问,后来就索性一办到底,筹办过了才再检讨哪里不足。”
家长佘文娟表示,在潮州公会WhatsApp群组得知有“出花园”仪式后,她第一反应就觉得很特别,因为其家庭没有举办过,而其17岁儿子刚好符合仪式指定年龄,于是便决定带着儿子参与。
难接受咬鸡头
佘文娟说,在仪式之前,主办当局曾发送视频给准备参与者观看,其儿子洪裕丰在看完视频后就对“出花园”感兴趣。不过,唯独“咬鸡头”一环,令儿子觉得“无法接受”。
“我们后来有商量,也有问团长(陈礼忠)是否真的要咬鸡头,团长说可以象征式咬一下鸡头,然后儿子就肯接受了。”
“小孩子以前没吃过鸡屁股鸡头,平时吃的都是鸡腿鸡胸肉,没看过鸡头也没吃过吃屁股,才会比较难接受。(在了解)‘咬鸡头’是很重要且很有意义一环后,即咬鸡头寓意独占鳌头,我就觉得这(仪式)其实可以接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