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在台湾大学唸书时,我上得最愉快的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通识教育是各科系开给他系学生的课,虽然我唸牙医系,却去上歷史系“中国医药史”,也去上哲学系主任傅佩荣教授“哲学概论”,还差点去上“比较宗教程”,也有同学去上日文,然后考日语检定考试,更有电机系同学上了法律系的通识课程之后,对法律发生兴趣,于是毕业后再去唸法律系。
ADVERTISEMENT
我们规定要在大一上两学期中文,由于台湾大学有14个学院(理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等等)、56个学系,所以虽然我读的是医学院,但文学院开给大一中文的课程就有好几十种内容供选择,可以挑选老庄思想、唐诗、现代小说等,而我选读的是易经。
在如此的学习环境中,我觉得非常幸福,恨不得选读更多的通识教育课,学习更多其他科系的知识。无奈医学院的课程太繁重,时间不够安排,其他科系的学长们则幸福的去上了很多通识课程,甚至修到双学位毕业。
维基百科如此解释:“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自19世纪,当时欧美学者觉得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造成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后,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一项必修科目。”
两三年前香港人反对订立新条例将嫌犯直接送去中国,演变成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就有官员说大学生参加抗议乃是通识教育的错。我听了非常错愕,不知说这句话的官员懂不懂什么叫通识教育?如果教育有错的话,那何必送进大学?当个愚笨的顺民就好了,因此也有不少香港人嘲笑警察素质低落,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是成绩差到无法升学的人。
香港大学制度由英国人设立了一百年,故有通识教育的优良传统。西方人之重视教育跟东方人是不同观点的,自从科举制度在宋朝设立,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宋徽宗就写《劝学诗》宣传科举制度:“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只不过把做官改成要求考高分,或考第一名,好光宗耀祖,或把大学当成职业训练所,甚至只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充门面,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原意。
反之,西方重视教育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完善的人,表现于内在的人格,而非用打分数来评估的。这才更近乎宋元时代开始的“完人”思想,亦即孙中山所云“法古今完人,养天地正气”。
通识教育源自欧美,我曾问某位到瑞士唸书的学生,他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如何?他说他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不给外国学生上,我觉得十分可惜,是校方害怕语言不通吗?还是对外国学生的政策?不知道其他欧美国家的大学又如何呢?
所幸,我现在不用回大学也能上通识教育课,很酷的是母校将通识教育课程都上网了,而且还有其他多家大学共襄盛举把课程放上去,让全球都有机会享用知识的滋味。从如何辨识咖啡豆、红楼梦、崑曲、易经、唐诗宋词、哲学、量子力学、心理学、植物学,到大学一年级的化学课程都有,总共有几百种课程,欢迎大家上去体验通识课程的魅力,也亲炙教授们的风采。
台湾通识网( http://get.aca.ntu.edu.tw/getcdb/)。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