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饮食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蛰伏了10年的湿疹最近又大军降临,一下子就把你俘虏了。然而家人对你的这个病却不怎么担心。政府医院可以拿到免费药,你驾车也没问题。医院近在咫尺,跟医生交代讲马来话你也可以。再说,不过是皮肤发些痒,你照旧出去运动,在家也没闲着,虽然稿是打不下去了。 也许因为这些缘故,身边的人都不怎么理你。孩子们回到家照例是先玩猫,向那不懂人间疾苦的天使虚寒温暖。阿华田呀你为什么这样看我?阿华田呀你心情不好吗?人猫混成一团,就是没把一旁苦不堪言的老爸看一眼。你想说,不要把猫看得比人更重要,你们!还想加一句:家里有人生病,不要在他面前蹦蹦跳跳,很不礼貌!话到唇边留半句,只讲了一个“你们”。这评语有争论性啊!你对自己说,会引起争议的,还是闭嘴为妙。顾好自己的情绪,老头子! 别以为你对他们恩重如山,他们就要在你面前毕恭毕敬,已经没有这种事了,在今天。你对自己说,他们现在是你的朋友,不是来听你训话的。你是家长又怎样?留意自己的谈吐,不要带骨带刺,他们会感觉出来的。你注意到自己的思想,最近出现了变异。 的确,这事没有什么好生气的,不过是反应迟钝些,别说什么不孝之类的话。他们在外头大概也挨了不少闷棍,所以一回来就玩猫。其实是发泄。不向家人发泄已经很好了,这动物挡住了一轮泼给你的洪水,你应该感激,而不是嫉妒它。 直到过了两天你还不看医生,在痒处敷了淀粉止痒,两条手臂被粉末占得一片白,他们才催你去看医生。担心你自己当医生,错过了治疗窗口期。当然你是愿意去的,即使他们不“施压”你也会去。你要请医生给你一种类固醇药丸,调理失序的皮质醇,你还能够念出它奇怪的名字。10年前那位戴头巾的医生给了你几排,服下去一天湿疹大军就缴了白旗。作为公民,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好处可以贪图呢?享有也是应该,何况你已年过60,连一块钱注册费都免了。一切看来都很好,那么这篇文章你要谈些什么呢? 你其实要胡扯一下你对这件“小事”的态度,将日记里的几行文字铺衍成散文模式。许多人谈他们的生病感受,凄凄惨惨戚戚的居多,你不打算渲染痒的可怕,虽然它要命的地方的确很可以入诗入文。然而你说,写自己的痛苦有什么用?还不是叫大家跟你一起痛苦?难道可以分担你的煎熬吗? 写些令人畅快的东西吧,你认为,这才是“文以载道”。于是你只谈它仁慈的一面,称其为“上天的使者”。这使者赐给了你“真正的超脱”。你赞扬它的慈悲,忘记它的凶险。它带来的痛苦十分短暂,赐给的悲悯却长久直到生命的尽头。 寻觅病源比吃药更重要 湿疹如果会说话,它要告诉我一些什么呢?你一个人静静地这样想。也许有人可以永远不生病,那是天生异禀之人。我们凡众,不管如何用功,都免不了不时生个病。生病也是好的,需要的,否则你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只要不气馁,根据它的讯号寻思,一定可以找到它的原因,从而将它打败。讯号总是躲在它凶恶的面孔后面,要静下心来,才能把它看清楚。 你隐约地感觉到,寻觅病源比吃药更重要。你迟迟不看医生,就因为这个原因。你要争取对健康的发言权。他们不了解你的策略,见你拖延求医就立刻扮演作为妻子和儿女的角色,用愠怒的语气,要你把自己的病全然交给医生,不要有丝毫的自作主张。 有位朋友送你一本复印的《永不生病的妙法》,嘱你用心阅读,读后他要跟你分享。没等你读完,他的消息却杳然了。你在脸书上看到,他去世了。他在新加坡收徒弟教授昆仑功,姑隐其名。他的续弦告诉你他是病死的。你想说,他不是有永不生病的秘诀吗?话到唇边留住了。这样说不恰当呀,管好你的嘴!也许他忙着教人,自己却忘了入静。也许他本来就是有病之人,孜孜于寻觅不生病的秘诀,结果找到了永不生病的妙法,自己的病却来不及医治就走了。 在运动和饮食方面,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以腾挪了,你认为,可以改进的都改进了,做不到的也没办法了,于是你想到生命不仅只是运动和饮食,还有七情六欲。这方面跟湿疹似有契合之处。湿疹的好朋友皮质醇不就是诨号“压力激素”的东西吗?这家伙对压力敏感,一点儿紧张就摇摆不定,而你又是个从来不自我标榜,却实实在在地、经常感到疲倦的“儒家”,那种“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的类型。你在健康的殿堂钻钻营营,却始终没有看见“超脱”的巨大身影。 你经常谈论“纯洁”和“超脱”,它们也经常出现在你的文章里,说着说着你就以为自己已达彼岸了,真是罪过。殊不知都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你查了一下巴哈欧拉对超脱的注解,他说,超脱是“摆脱一切的牵挂,除了真理。”真理即上天的直道非人间歪论,简单一个“上天”或“上帝”便可概括。不管在哪里,每当提到“超脱”,他都说要“摆脱一切牵挂”,接着必定是“除了上帝”这句。真理应该就是天道了,不会是端坐云端的那个人物吧?“一切”就是人间的一切,“摆脱”的也只能是世俗的羁绊,它对上天是不适用的。这句话你读了不知多少次,然而都没有读出它的真髓。这回因为湿疹,方始对它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你觉得可以进一步摆脱的,是“父亲”和“丈夫”的角色。“儿子”的角色大抵已经力尽,遗憾也已无法弥补了。不管你在“父亲”和“丈夫”方面如何用劲,也是无助于弥补“儿子”的缺憾的。 然而这两个角色都将在“儿子”之后,很快成为过去。你必须按部就班逐渐将它们淡化,以致最后变成零,而不是保留当年登上“丈夫”以及后来“父亲”这两个角色时,最初的那份执着。把他们看作“朋友”多一点,“家人”少一些,方符合当下的处境。跟太太孩子分享心得要特别留心,稍有不慎他们就以为你又要实行什么新规则。他们的角色也在提升,正要摆脱你的影子,这一来岂不是说教不成,反而加剧了矛盾吗? 想起家里曾经出现的林林总总的“辩论”你就心惊胆战,每一次都在脑子里留下一块铅。正是它给湿疹打了报告:这里阵脚乱了,你可以打进来了。然而你终于明白,这些都是咎由自取。你践踏了角色之间的红线,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好事到了这地步一一的都往坏的方面转移。你必须在“热爱家庭”与“彻底把它忘记”之间取得平衡,这点,巴哈欧拉应该也会同意,至于儒家有没有这样的主张,你可还没弄清楚。 你对“超脱”的新觉醒便是将脑子里的那块铅驱逐出境,做好自己的事情,写好自己的文章,顾好自己的心情,不生气,不胡思乱想;坐下时放松肌肉,行走时看好脚步,吃饭时细嚼慢咽,睡觉时注意舒服,做事时放慢速度,清醒时气静神闲,入静时真气顺畅。不顺眼的事如过眼云烟,不予议论,除非他们征询你的意见;不干涉他人娱乐,他们只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家人;不传授自己的经验,除非他们有兴趣聆听;不试图改变他人,只是影响他们;凡是可以不插手的一概不插手,甚至问候都是多余。他们怕你问完了要提出批评,又被你的权威笼罩。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但是不要让听者觉得你比他优秀。也不要想,还有那么多“责任”尚未完成,以致必须匆匆忙忙。没有吵架就是尽了责任了。 你还决定了不要像以往那样,主动跟孩子们讨论世界观、中美关系、中医西医孰优孰劣、台湾应该回归还是独立等时代问题。你无法提出充分的数据支持你的观点,口才又那么低劣,往往讲没几句,就卡住了。接下来总是气氛紧张起来,往下发展,已不是讨论问题,而是争议谁先动怒,谁先大声,谁先发难,旧疮疤摆上了台面,然后有人逃走了。那个人通常都是你,而那情景很搞笑。你终于聪明过来,了解了自己的无能,承认了自己的脆弱,不做力所不逮之事,不当无谓的英雄。仅这新添的智慧,就为你卸下了又一个重担。 你的手捏住了“压力”的软肋,留给湿疹的好日子,也就所剩无几了。然而你的超脱之路正在起步处,你决定继续往下走,从摆脱“一点点”走到摆脱“一切”牵挂,那可是一条艰难然而景色优美的大道。
2月前
(麻坡15日讯)柔州卫生局局长莫达提醒民众须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通过选择健康与均衡的饮食、增加活动量及定期体检,来为自身健康把关。 他表示,我国非传染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及肥胖问题有上升趋势,这些患者皆属于心脏病及中风的高风险群。 他说,根据2023年国家健康与患病率报告,有超过50万名国人患有这4种非传染病疾病。其中,每6名成年人中有1人患有糖尿病,当中就有56%患者没有良好控制血糖。 他续说,每3名成年人中,有1人患上高血压,而报告显示越来越多成年人对自己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毫不知情。 莫达是于今早代表柔佛州卫生及环境委员会主席林添顺,为2024年柔佛州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推广活动主持开幕时,这么指出。 他也指我国在2011年有44.5%成人面对肥胖问题,去年更增至54.4%,情况令人担忧。同时,也有33.3%或750万名成人有高胆固醇。 “高达84%的成年人不参与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而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过着久坐的生活方式;高达95.1%成年人没有每天摄取足够的蔬菜水果。” 他呼吁民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来尽早掌握身体状况。 另外,莫达披露,卫生部在全马各卫生诊所落实多种计划,包括体重管理及戒烟行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郊区诊所也推行乐龄人士计划,让长者更容易获得医疗服务;麻坡目前有6所郊区诊所推行乐龄人士计划。 他也说,柔州的新山、居銮及峇株巴辖各设有健康中心,他希望麻坡能在2025年也设立此中心,协助民众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 2024年柔佛州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推广活动由柔佛州健康饮食及健康生活协会(MAGASIH) 主催,麻坡市议会、县卫生局、麻坡KPJ专科医院及麻坡人民社警联办。 较早前,大会主席兼麻坡市议员拿督阿兹曼指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他呼吁民众照顾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做出正确的选择。 与会嘉宾包括麻坡县卫生局主任诺希拉、麻坡市议会主席诺利山、麻坡医院院长法鲁兹、柔佛健康饮食及健康生活协会主席刘建利、筹委会副主席兼麻坡市议员颜慈伽及市议员莫哈末诺。  
3月前
在马来西亚这块多元种族的土地常年生活,跟友族相处多了,彼此潜移默化,异中求同,渐渐便演绎成了一套相互认可的生活模式。和睦相处之中,带着接纳与宽容,日子久了便不再察觉对方的差距,反而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日常。 但是我们这种向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一旦踏出这片国土,有时候反而造成了别人的困惑。 话说我们几位同事某天到台湾出差,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招了辆计程车往厂商的地址开去。车程大约一个多小时,一路上大家天南地北地聊着天。正在不亦乐乎之际,冷不防前座的司机先生发了声:“你们是从新加坡过来的吗?” “啊不,我们是从马来西亚过来的。” “难怪,我就发觉这两个国家的来客说话很特别。一句话里掺杂着几种不同的语言,一下子闽南语,一下子中文,待会又加上英语,切换得那么快,我听着都感觉像是一种疲劳轰炸……”司机半开玩笑、带着一种类似惨叫的哀嚎。 一愣之下,我们一行人面面相觑,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们于是跟司机打开了话匣子,这才发现我们一项再熟悉不过的交谈方式,对他竟然是一种接收上的负担。 对一些只用单一语言交谈的国家来说,他们往往认为我们马来西亚人是很“厉害”的,可以通畅无阻地驾驭多种语言,都说这是“语言天分”。但我们扪心自问,必须坦承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厉不厉害的问题,纯粹是时势造英雄。 就因为我们生长的环境所孕育出的天然条件,让我们顺理成章地接收了这一方面的特性,却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是恰逢外人点出,还真是浑然不觉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请中国同事吃娘惹餐 有一次一批中国同事来马,我们讲好要安排娘惹餐请他们吃。猪脚醋、胭脂鸡(Inchi Kabin Chicken)、咖哩鱼头、兰花饭等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很特别及鲜少听见的菜式。 我们跟他们介绍,娘惹餐是当年南下的中国人将中式煮法融合了本地的饮食特色,再加上一些热带香料而烹煮出的美味佳肴。叙说时因为牵扯着历史的前因,便不由渗和了一种感性的情愫在内。 他们听着觉得很新鲜,有的还特地上网去查询更加详尽的出处。 到餐馆去时,一群人兴致勃勃地挤满了两大桌。侍者过来把汤匙、叉子和空饭碟摆上,端来一个装满白饭的银色锡制小巧饭锅,用勺子为大家添饭。 我们拿起餐具正待大快朵颐,突然发现同事瞪大双眼,仿似一脸困惑。这才醒悟对他们说:“娘惹吃饭是用汤匙和叉的,不用筷子和碗。你们不介意入乡随俗吧?” 这才像是解开了一个谜团,他们一脸释然,便也跟着我们用马来西亚的方式,扬着汤匙和叉子一起朝美食佳肴开动去了。 我有一刹那的省思,看着自己与他们的差异,虽然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源头是一样的。但因为年深日久,一路迂回下来便也相去甚远了。想必当年从筷子文化辗转至汤匙和叉子,也有一番回荡人心的故事在内吧?
4月前
4月前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的饮食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各族的烹饪技艺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其中,华裔的海南鸡饭、炒粿条、虾面,巫裔的椰浆饭、叻沙、竹筒饭,还有印裔的印度煎饼、黄姜饭和咖哩鸡等等,都是深受各族人民喜欢的美食。 这些国民美食不仅仅是各族的饮食文化象征,更是马来西亚人民团结和谐共生的表象。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食客指路》,是食客刘顺林推荐的涵盖各族美食的摊档——“Nasi Lemak 928”。 “Nasi Lemak 928”位于居銮卫星市富爸爸茶餐室的其中一个摊位,由沙巴土著龙古斯族(Rungus)妇女丝蕾蒂娜(Celestinah)所经营。 小摊售卖的食物包括虾面、隆冬(Lontong),以及搭配咖哩鸡和仁当鸡的椰浆饭。简单的美食,却蕴含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精髓。 其中,丝蕾蒂娜售卖的槟城虾面和隆冬最受饕客们的喜爱。 拍摄:吴馨仪 新鲜虾头熬汤鲜甜浓郁 她指出,虾面的汤头是用新鲜虾头熬制而成的。首先,将虾头炒香,再放入搅拌机打碎,之后倒入大锅中,加入各种香料和调味料熬煮至少一个小时。 鲜甜浓郁的虾面汤头,配上蕹菜、鸡肉丝、豆芽、鱼饼、鸡蛋、鲜虾以及居銮独有的永珍黄面,呈现出口感丰富、层次分明的美妙滋味。 她说,虾面的准备过程复杂,汤头的熬煮较费时费力,所以她只在每周三、四和五才有售卖虾面,而且也是限量,一般在上午11时左右就卖完。 作为档口招牌美食之一的虾面,丝蕾蒂娜通过不断改良用料和配方,包括将冷冻虾换成鲜虾,以及普通黄面换成永珍黄面,提升了虾面的鲜味与口感,使得虾面更加美味,获得顾客的一致好评。 隆冬+自制叁巴酱美味 丝蕾蒂娜表示,她所制作的隆冬与马来传统隆冬无异,汤料中的配料有菜豆、包菜、红萝卜、鸡蛋和冬粉,而为了提升隆冬的味道和口感,她特别选用香米来制作马来饭团。 椰香味浓郁的隆冬汤汁,搭配清爽美味的蔬菜和香味四溢的饭团,怎可少了灵魂酱料——叁巴(Sambal)呢? 丝蕾蒂娜制作的叁巴酱可谓用料十足。她透露,叁巴由江鱼仔、蒜米、大葱、虾米等材料煮制而成。 她说,尽管叁巴色泽看似鲜红,但其实不会过于辛辣,适合大众口味。 孩子长大后重返职场 38岁的丝蕾蒂娜早年嫁给丈夫谢镇远(42岁)后,就定居在居銮。她原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平日里喜欢为家人烹饪各种美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拥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她便决定重新投身社会工作。 起初,丝蕾蒂娜主要是为档位的原主烹制这些美食。直到一年多前,原档主有意出顶档位,于是在丈夫的鼓励下,丝蕾蒂娜决定自己接手经营。 不断研制改良配方精进厨艺 丝蕾蒂娜在接手经营后,积极吸取顾客的反馈意见,不断研制和改良原有的配方,精进自己的烹饪技艺,也让她的小摊越来越受饕客的欢迎。 她说,由于丈夫工作繁忙,只有在每周休息日才能到摊位帮忙,平日里她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考虑到虾面、咖哩鸡和仁当鸡的准备工作和烹饪过程都颇为繁琐,因此虾面只在每周三、四和五才有推出,而咖哩鸡和仁当鸡则是每周六和日轮流推出。 她表示,这样的安排不仅确保了食物的新鲜和质量,也让她能够更好地应对繁忙的日常经营。  我是指路人 指路食客:刘顺林(65岁,小园主) 推荐理由: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品尝到“Nasi Lemak 928”的虾面,其汤头鲜香扑鼻,配料相当丰富,我被这美味所征服,彻底被圈粉了,于是也开始介绍给身边更多朋友。除了虾面,她售卖的隆冬也同样好吃。 推荐美食:虾面、隆冬 食客打星 美食指数:**** 环境卫生:**** 服务态度:**** 价格水平:**** 美食哪里找? 店家:Nasi Lemak 928 地址:34 & 32, Jalan 10, Taman Sri Kluang, 86000 Kluang, Johor. 电话:014-3805 866 营业时间:星期一至星期日(上午7时30分至中午1时或售完为止),星期二休息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去年年杪食欲不振,一年来经常为了饮食课题与妈妈起争执,令原本失眠的妈妈为我担忧。除了伤了她的身,我的言行举措更是频频伤透她的心。不知如何概括母女俩的矛盾,姑且称之为“饮食冲突”。 这一年,我对“能吃是福”这四个大字极度反感。对我而言,“吃”不过是为了补充精力,好让我面对接下来一天的工作。我堪比实践“过午不食”戒律的苦行僧,兼职回家后,看着一桌妈妈烹煮的家常菜,但没有一样食物能引起我的食欲。那时,大学毕业的我忙着思考人生规划,不知道自己要先工作,抑或继续升学,在兼职与计划入学之间徘徊,还得按报名程序撰写入学计划书,可谓身心疲乏。 原以为1月份重返学府,恢复全职学生身分后情况或许得以好转。然而,此时学业方面的问题如修课、撰写阅读报告、应付开题答辩等考验接踵而来,我陷入无止境的轮回,终于诱发了人生的第一个“黑暗期”。我压抑着情绪,颇具苛责的意味,在不打乱日常秩序的前提持续生活。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因,我彻彻底底颠覆了“食色性也”的观念,饮食变成了不重要,甚至不需要的事情。为我忧心的母亲不解我内心的滋味,用强硬的手段逼我吃东西,而我以更激烈的方式反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彰显绝食的毅力,形塑为我和母亲的隔阂。 在那以前,我和母亲一直处于形影不离的关系,谁也不曾想到,把我们隔开的,竟然是“吃饭”这件事。2月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医院做入学例行健康检查,抵达护理站,护士先让我量体重。我忐忑地脱下鞋子,站上体重秤。在我左侧的护士在表格记录我的体重,同时,站在身后的妈妈双眼早已直勾勾地盯着指针。护士以马来语报数字——empat puluh dua kg(马来语,42公斤),另一名实习护士则以罗马数字写下,妈妈看了那组数字,频频摇头。 表单公正的“42”,是我日思夜盼的数字。我的体重迅速降到了人生最低,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等候检验的过程,妈妈抓紧时机叮咛我要多吃一点,我不太高兴,只是嗯啊哦地回复几句,直到我走进X光室之前,我托妈妈帮我拎背包,她突然对我说:“如果现在的学校真的让你感到压力,那就不要读了吧……”我的眼眶忽然饱和,但该死的倔强要我不要在妈妈面前认输。“我没有那么容易放弃的啦!”随后,我把门关上,留下在X光室门外拿着我背包的妈妈。 餐桌成为我和妈妈的擂台 其实,我一直清楚身边的亲戚朋友纷纷议论我瘦了。“瘦”本身隶属病字部,亲友们口中的“瘦”是个贬义词,而这些舆论不论在我和妈妈的耳里都不是滋味。对我而言,言语无法刺激我的食量,要我多吃,我也做不到。相比之下,妈妈一天比一天担心我的健康,不肯放软态度。我让她晚餐别准备我的分量,她依旧,餐桌上永远留一碗饭。我一度想要妥协,但饭快送入嘴里的时候,我又突然不想吃了。我把自己躲在房间,隐约听见厨房里清理食渣的妈妈不停喃喃,说我“拍损phah-sńg”(闽南语,浪费)。我对她的形容极为不满,我明明提前让她别留晚餐,她却擅作主张,岂不多此一举? 说着、说着,妈妈受不了了,推开我的房间门,开始质问:“以前你都不是这样子的!以前我们吃不完的东西,都是你吃掉的,为什么连一点点东西也吃不下?”在妈妈的连珠炮中,我被妈妈铿锵有力的“以前”触动了。以前,我因为爱吃,大人总是叫我“小肥”;以前,我不喜欢浪费食物,身边的人叫我“垃圾桶”……总而言之,以前,对现在的我而言,非常遥远。我想回到“以前”,但内心非常清楚,自己回不去从前了。 妈妈的言说打动了我,但是我依然对“吃饭”这件事深感无能为力。后来,妈妈终于不给我留晚餐了,取而代之的是,厨房的储物柜多了一堆营养食品。开题答辩之后,我的情况似有好转,亦似愿意向妈妈妥协。我开始在晚餐期间补充营养食品,然而情况持续不久,我病了。一连5天的发烧、感冒、咳嗽,不偏不倚落在居住地30年一度的花车游行,妈妈一直希望带我去一睹游行风采,而我深知自己体力不支,拒绝了她。游行的最后一天,妈妈带着尚未痊愈的我在大树下看花车,我的身体冒出了戏剧般的症状,心肌绞痛、头昏目眩,眼前随即闪过一帧黑幕,我失重地蹲在原地。妈妈在我身旁手忙脚乱地给我擦风油,随行的表弟给我买了饮料和包子,余光瞥见在场者不时打量我。 回家的路上,妈妈似乎颇感自责。我大病初愈,妈妈恢复坚硬的态度,要我多吃这个、多吃那个,我感到压力,瞬间对所有食物失去兴致,和妈妈的关系也被餐桌上的佳肴拉远了。换言之,餐桌成为我和妈妈矛盾的擂台,尤其晚餐时刻,我和她最敏感的时间。妈妈对我失望,我也非常难受自责。于是,我趁自己的生日给妈妈打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向她诉说我的“情不由衷”,请她给我空间和时间,让我好好面对自己。至此,我和妈妈的饮食冲突逐渐好转,至少,她不再逼我吃饭了。 数日前与妈妈逛街,我示意自己还不饿,她点了一份板面。她和服务员多要了一个小碗,并把板面夹入另一个小碗。我大概知道,她又想让我吃东西了:“呐,你不要再逼我吃啊……”妈妈口是心非:“没有啊,我夹出来,你要吃就吃咯,不要的话,我再吃掉咯。”妈妈把话说得很轻,我动了筷子,浅尝两口再把碗战战兢兢地还给妈妈。小碗里还有半碗的面条,她顿了一顿,突然对我说:“这样才乖。”我对妈妈的表现感到错愕不已。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你目前殷切期盼我能多摄取多一些营养,按三餐吃饭。不过,目前的我更像学习“吃一点”的孩子。我想,在“多吃一点”之前,你能否先把“多”字擦掉,我们一步、一步地迈进,那距离我俩饮食冲突的终结日,应该不远了。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