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音乐
艺文
【演出】《40而非》 用舞台诠释𝟒𝟎岁的困惑
《40而非》是4位年近40的男性艺术家的创作,4人在各自的人生阶段重新审视和探索了表演艺术的自我实践。本次作品将以戏剧、舞蹈、武舞和音乐四大元素为载体,每个角色带着自己的个性和经历,用他们的才华与激情,诠释𝟒𝟎岁的困惑、选择与蜕变。 《𝟒𝟎而非》曾在中国南宁和新山演出,𝟒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以武舞艺术见长的李劲松,戏剧演员李奕翰,打击乐手唐勇豪,以及现代舞者吕威锦。 他们将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与肢体语言,揭示岁月流逝中不曾褪色的梦想。细腻的舞蹈语汇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感,武舞则象征面对生活挑战的坚韧力量;并通过音乐串联整部作品的精神价值,带来情感的共鸣与慰藉。 【活动资讯】 日期与时间: 2025年5月16日(五)@ 𝟖:𝟑𝟎𝐩𝐦 2025年5月17日(六)@ 𝟯𝗽𝗺 & 𝟖:𝟑𝟎𝐩𝐦 2025年5月18日(日)@ 𝟯𝐩𝐦 地点:Dpac(𝗗𝗮𝗺𝗮𝗻𝘀𝗮𝗿𝗮 𝗣𝗲𝗿𝗳𝗼𝗿𝗺𝗶𝗻𝗴 𝗔𝗿𝘁𝘀 𝗖𝗲𝗻𝘁𝗿𝗲, 𝗧𝗵𝗲𝗮𝘁𝗿𝗲) 购票:https://www.cloudjoi.com/shows/40-or-not (5月1日前购票享有15%折扣)
6天前
艺文
社区动态
太平国际音乐交流盛会将举办 王星元访凯鲁阿米尔商筹备工作
太平将迎来一场国际级盛事──太平国际青少年行进管乐节(Taiping International Youth Marching Band Festival 2025),届时来自德国、印尼、台湾等国家的青年行进乐队将齐聚太平,为市民献上精彩的音乐与文化飨宴。
1星期前
社区动态
教育导航
我国首个大学开设DJ短期证书课程 约4个月就能完成
大学设立音乐学系一点也不稀奇,但如果是开办DJ(唱片骑师)课程,那就真的很罕见。 精英大学(HELP University)从2025年开始提供DJ课程,算是我国首个开设DJ课程的高等学府,学生无论有没有音乐基础都能报名学习。 报道:本报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学DJ的人都会学坏!”——这是DJ Point(张和顺)经常听到的说法,也确实是很多人对DJ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但如果要讲学坏,DJ Point说学坏的只是少数人,“何况要学坏的话,做其他事也可以学坏。” 为了改变社会对DJ的刻板印象,并且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学DJ,他极力促成与精英大学合作,在大学开设DJ课程。 这项课程只属短期证书课程,只需大约四个月就能完成。课程内容涵盖DJ基本技巧、混音基础和音乐制作基础,包括会教器材该如何接线、喇叭该怎么摆放等。 作业是去夜店考察 DJ Point是马来西亚首个粤语嘻哈说唱组合“ManHanD 慢行”的成员,曾出过3张专辑和进军香港乐坛。他也是官品音乐DJ学院创办人,教学经验超过10年,但在大学教课则是头一次,他仍在摸索课程架构及内容。 在大学教课和在自己的学院教课很不同。他说,到他学院上课的学生通常只想轻轻松松学音乐,不想要有压力,而且只想学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所以他不会讲解太多的音乐理论。可是大学不一样,大学毕竟是高等学府,课程不能太随兴,因此他在这里会教比较多理论,但实务课肯定还是有,而且占不小比例。 在大学,他会给学生作业,“而作业就是奉旨去clubbing(泡夜店)。” 家长听到“泡夜店”先不用太担心,因为他要学生去夜店的目的不是花天酒地,而是要他们实地考察DJ的工作环境与模式,“比如晚上10点的氛围是怎样?DJ在做什么?到了12点又变成怎样?” 此外,他会邀请资深DJ到校园跟学生分享经验,也会为学生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以此训练学生的表演台风。除了传授音乐知识,他还会教学生行销及打扮,毕竟形象对要上台表演的DJ来说很重要。 教音乐兼教怎么做人 目前网上有很多DJ打碟教程,从入门到进阶的都有,仿佛打碟是一门能够轻松自学并且不难掌握的技艺。他说:“有人讲DJing两三个月就能学会,的确是可以的,你懂怎样按键和播一些你喜欢的歌曲,但是当实际表演的时候则是另一回事。” 在他的学院,他称学生为徒弟,徒弟则尊称他师傅,关系好比传统的拜师学艺。他说,他教徒弟的不只是打碟技巧,他还会教他们怎样做人,因为音乐跟人品有关系,音乐人的态度会反映在作品,他对学生的起码要求是三观要正。 他收过8岁的徒弟,也收过五十多岁的徒弟,年纪对他而言不是问题。不过,如果是未满18岁的人想跟他学打碟,他会要求先跟孩子的家长谈谈,给家长了解他的教学理念,“不然孩子在外面学坏,他们的父母却讲是在我这里学坏。” 本地DJ文化曾风光一时 时代不同,现在DJ的表演场所不只有夜店,很多活动例如公司尾牙和晚宴都会邀请DJ来助兴,他本身目前也在吉隆坡城中一家高级餐厅当DJ,所以DJ不像一些人所想的只能在夜店或地下酒吧登台。 DJ打的歌也未必总是节奏强劲的电子舞曲,他说,DJ打的歌也可以很让人放松,不一定是“狂轰滥炸”。总体来说,音乐在他心中只有两种,即好听和不好听。 很多马来西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DJ文化曾经很兴盛,他听他的师傅说过,1990年代,很多外国DJ展开巡演时都要来马来西亚,因为只有来了马来西亚,巡演才称得上圆满。那个年代,我国可说是亚洲除了日本以外,DJ文化最强的国家,可惜如今已不复当年好光景。 他本身以前其实是学古典吉他,因为就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期间认识了一群搞乐团的朋友才喜欢上打碟。起初,他靠二手DJ器材和观看影音光碟自学,玩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是时候该认真找一个师傅学艺。 许多人最初认识他是因为他是ManHanD的成员,他从原本一个广东话都听不懂的小伙子,跟着ManHanD闯荡乐坛,21世纪初在本地掀起粤语嘻哈说唱风。 投入DJ教学之前,他经营过夜店,但他嫌当时全身铜臭味,“而且做夜店每天会喝酒,肝不好就会影响脾气。”后来因缘际会,陆续有人问他收不收学生,他就从此投入DJ教学,高峰期曾试过一个月收10个学生,后来干脆把夜店卖掉。 他很满意现在的教学生活,起码可以早睡,不像以前往往太阳出来了才上床睡觉。尤其去年,他动手术捐赠骨髓给兄长,之后无论作息或心态都有改变,如今他会更坚定地对年轻人说:“想做什么就去做。” 学打碟不像学古典音乐 他跟精英大学的合作可谓首开先河,过去没有本地大学开设DJ专门课程。为了促成此事,他花了大约两年时间跟大学讨论,毕竟国内大学不曾有这样的课程,没有课纲可供他参考。 打碟不像钢琴有严格的考级制度,虽然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ABRSM)有关于DJ的考核,但他说本地DJ圈不重视学历,大家通常都是言传身教,也就是徒弟跟在师傅身旁一边看,一边学。 他不在意来上课的学生有没有音乐底子,甚至他以前有学生连节奏感都欠缺,这些学生就需要多点时间来培养音乐感还有自信心。 学打碟跟学古典音乐不一样,他说,古典音乐有严谨的框架,DJ课程相对没有约束。虽然课程办在严肃的高等学府,但他会尽量让课程变得好玩,希望每个学生都抱着轻松的心情来学习,“最重要开心!” 更多【新教育】: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世纪大学与学院推出“元宇宙学习平台” 冀打造完善线上学习环境
2星期前
教育导航
星云
【岛屿漂流】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黄荟如
有些事情还不做,你的理由是什么? 看五月天演唱会这件事,我一直都不做。直到在大安森林公园看三千多人哭着倒数新年后,隔日我哼着五月天的《爱情万岁》出发到桃园,在2025年的第一天完成这件事。 难以推算的以前,某个充满阳光的清爽早晨,或是午后,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五月天。所有的细节都模糊了,模糊的百叶窗、模糊的阳光、模糊的大理石地砖、模糊的神台、模糊的大人小腿走来走去,回忆的画质都经过磨砂处理,只有电视里随着音乐摇摆的五个大男孩依然是高清的,只有他们唱的那一首〈疯狂世界〉永远是高清的。记忆中那是庾澄庆主持的《超级星期天》,五月天和夹子电动大乐队同时以地下乐团转型出道的身分上节目,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地下乐团。我对夹子电动大乐队的《转吧!七彩霓虹灯》有些疯魔,这些疯魔在听到〈疯狂世界〉后就突然进入了黑洞,寂静的黑洞尽头以外,就是五月天。 我人生第一场五月天 桃园的天空密布乌云,乌云之下则密布歌迷,若有似无的雨不曾止息,小吃摊、扭蛋、周边、粉丝后援会,大家似乎都很自然地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像是爱丽丝梦游,跳进兔子洞的大世界,准备开始奇妙冒险。 喜欢五月天这件事,我总是清清淡淡的,电台播放他们的歌,便将声量调大一些;出了新歌,便多听几遍;电视上有他们的表演,便看得入神些。无论如何,不曾想像再靠近一些,距离就那样远远的挺好。也不只是五月天,实际上我总是怯懦于表达自己的钟意,或许是心中莫名的自卑,或是对钟意之物不可亵渎之情,以至于羞耻于开口,以至于衍生出强烈的不配得感。或许参加演唱会对许多人而言是自然且愉悦的,但我的不配得感、脆弱的体力、人群的恐惧,每个渺小的理由都困住自由,让我像水里的鱼无声远观陆上的烟火。直到我来到台湾的第一个跨年,Mae约我到台中看五月天,我思考两秒便答应下来,是该鼓起勇气的,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虽然抢票失败,但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持续发芽。我在台北的第二个跨年,托筱伦姐妹的福,我终于有机会走向五月天。 乐天桃园棒球场比我想像中大许多,雨水也比我想像中大许多。苍穹的霞光渐渐褪色,音乐和雨打在耳边,隔着一层透明的雨衣,忽然像进入遥远的梦境,石头、怪兽、玛莎、冠佑、阿信,我不可置信伸出手,舞台灯光划过他们的背影再落到我的脸颊,就在我面前,现在就是永远。 我们要大声唱,展开你的翅膀,我枯薧的身体随着音乐逐渐充满血肉,双脚溅起无数水花。我高高仰起头,雨水在光中凝结,再一颗颗落在我早就湿满泪水的双颊,会不会有一天,时间真的能倒退? 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烂的梦。27年,我像所有最平凡的人一样,从无尽的迷茫中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往前探索,身边的人陪我一起铺垫脚下的路;从无尽的苦痛中爬起,捡起破破碎碎的自己,身边的人陪我一起缝缝补补;从无尽的病痛中挣扎,无数想要放弃的深夜,身边的人陪我一起等待阳光。身边的人已经换了好几遍,当年活力旺盛男孩子气龇牙咧嘴唱着〈人生海海〉的少女,如今牵着妹妹的宝贝一起唱跳〈派对动物〉,跳着跳着就只剩下假动作,倚在床边求放过。唯一不变的是,五月天一直在身后温柔循环播放。 场内的呐喊如烈火熊熊,风雨也比之潇潇,阿信说他既心疼又幸福,感谢留在现场的朋友们。啊不是,必须说其实脆弱的我也想走,但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吧?因为这一场雨,我人生第一场五月天充满湿冷的温度、充满风雨的触感和气味,有一起淋雨吹风的五月天,还有阿信的心疼与幸福,这会是最丰满立体的回忆。风雨中,我随着5525时光机回到行天宫后二楼前座那个小房间,听着摇滚万岁的男孩们,第一声和弦拨动,五月天启动了未来27年且持续中的摇滚之路。 我回头看见一整个棒球场的欢呼,大家为五月天奋力挥舞着双手,27年了。如果当时没有行天宫后二楼前座那个小房间,没有那第一声和弦;如果我不曾勇敢面对生命,没有Mae约我,没有筱伦替我抢票,我们会是在哪里呢?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3星期前
星云
阿比丁思
东姑阿比丁.通过音乐展开庆祝和教育
音乐一直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两首正式发行歌曲的执行制作人和演奏者。
3星期前
阿比丁思
狮城二三事
黄长俊喜获麟儿 盼音乐伴儿成长
狮城人气“街头歌王”黄长俊当爸了,儿子黄予恒(Jayzen)前天下午1时23分平安出世。看着宝宝熟睡的脸庞,黄长俊坦言,最大感触是以后不能只顾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也希望能用音乐带给儿子快乐,让他的童年充满笑声和美好的回忆。
1月前
狮城二三事
大新闻笔
大新闻笔 | 黄腾辉 – 奏音符为大家“讲故事”
上周末,我有机会再度到雪兰莪参与两场交响乐演奏,本次演奏会是于8日和9日在双威国际学校综合礼堂举行,而这场演奏主题是日本动漫卡通和电玩。
1月前
大新闻笔
全国综合
视频 | 音乐艺术表演者走进MRT车厢 多元乐器即兴表演逗乐群众
音乐和文化可团结国人,也是推广旅游业的最佳媒介,更见证了外国游客同欢乐融融!
2月前
全国综合
星云
【且听风吟】AI的诱惑/林健文
最近利用AI把我写的几首现代诗谱成歌曲,你还别说,真的很不错。我给AI输入了很多想像中的元素,譬如Bossa Nova、Dreamy等,它给我写了我心目中觉得很好的一首歌,无论是曲风或音乐都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诗意的契合度达到八成以上,实在无可挑剔,就算找一个创作人来写,也未必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 自从AI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开始担心有一天是否会被程式或机械取代,大脑无论如何也不够AI快,无论储存资料或生成新元素,AI都比人类好得太多,就算撇开速度不谈,新文本生成的元素和内容也比人类好得多。我们开始担心,除了科学和其他领域,文学是否会被AI取代。 文学作品的生成有赖于阅读的经验和融会贯通的过程,然而经验值和即生成对于AI来说是强项,所以要它写一篇文章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AI生成的文章很工整,但文学作品要求的是“人性化”,这个元素是目前的AI无法做到的。不只是文学作品,表演项目包括歌唱、朗诵、脱口秀等,要是整体表演太过工整,你会发现,表演会很沉闷,太过扎实的内容其实是累赘,观众会喘不过气。 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觉得,表演者突如其来的小瑕疵或突然兴起的一句话,包括自我经历或最近走红的事情及社会事件,才是这段表演的高潮,而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动作,恰恰就是目前AI无法模仿或生成的“人性化”元素。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每个人的经历总有那么一点交汇或相似之处,这就形成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舞台上的表演者亦是如此,要是只顾着自我演绎而没有和观众形成交汇,一般上不会吸引观众。 在众多的音乐种类里,流行曲能够得到最多人喜欢,是因为它集中了人文社会等元素,这些元素是人们生活常见也最容易触动人心的东西,包括感情(人与人互动的元素)与社会现象。爵士乐、蓝调、摇滚乐也有它们的拥护群,但大家试想想,喜欢爵士乐的乐迷不就是因为能够认同表演者,通过音乐或者声音,彼此能够交流,而这些交汇不止于文学和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严禁AI生成作品参赛 AI的生成流程和艺术作品是背道而驰的,AI是把所有的作品过滤继而生成一个新作品,但艺术作品是尽量避免和其他艺术作品相同,这才能形成一种风格,所以AI的作品很难做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元素,因为它只能抄袭其他作品里面好或不好的元素,它不懂得去规范对错,它的对错是程式编写员赋予的,它没有艺术里的“自由”创作精神,它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创作,资料是大范围内的作品,生成模式自然无法超出规范,所以你很难在AI作品里看到天马行空的东西,更加无法看到创新的元素,简单的讲,它只是一直在抄袭,但又懂得避开抄袭的规范。 今年DeepSeek火红,可以预见很多老师会叫它写朗诵诗,身为一个文学创作者,我觉得善用AI的确可以带来方便,但文学创作必须要有“人性化”的元素。身为一个诗歌朗诵选材和技巧的评审,我会很着重选材这一项,文学这道门槛必须得严格把守。我有个建议,不如主办当局就在条规上加入一项,严禁AI生成作品成为朗诵题材参赛。为什么,想一想,中小学还有一个文学创作比赛,学生们会想,既然老师都可以用AI作品当成朗诵诗,为什么我不能用AI写小说散文参加比赛?这个潘多拉盒子绝对不能被打开,它会给文学带来灾难。
2月前
星云
关注东海岸
杨宝珍:办歌赛展才华 通过音乐感受新年喜悦
关丹雅韵歌友会主席拿督杨宝珍指出,该会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新年的喜悦,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歌唱才华的舞台。
2月前
关注东海岸
北砂
登上四川电视台春晚 . 美里赖宇芊赖宇彤 很棒
马来西亚华乐界再传喜讯!来自东马的赖宇芊与赖宇彤姐妹俩凭借出色的才艺与舞台表现,成功受邀登上中国四川电视台春晚,成为今年少数受邀的海外华人表演嘉宾之一。
2月前
北砂
会员文
草稿筑迹/双溪大年二街: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街道
从小每到午餐时间,家里人总会提议:“去二街找吃吧。”这句话成了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旋律,简单却深刻。在我们家人的心中,二街是充满选择和惊喜的地方,是装满回忆的街道。
3月前
会员文
关注东海岸
音乐团队到直凉老人院献唱提早贺岁
音乐爱好者昨日到直凉三娘善心老人院献唱,37首经典歌曲让全院老人陶醉其中。
3月前
关注东海岸
星云
不如听歌/黄玟颖(美里)
有段时间,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 抱着“这歌写到心里了,有空一定重新翻出来听听”的想法,我把这些歌名一个个打进手机的备忘录里面。 事实上我没有听歌的爱好,所以很难理解那些花很多钱买贵价音箱,或是传说中音质很好的头戴式耳机的音乐发烧友。我很少为某件事发烧,尤其是那些会使我本不乐观的资产更加难堪的爱好,我一概尽量避免。 有次我和一个朋友走进商场的3C数码店,他指着一个外观看起来像是金属材质制成的长方形盒子,跟我说这是音箱界的爱马仕,叫马歇尔。 我原本已经伸出去想要触碰的手顿时不敢再往前。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小东西竟然这么贵。 朋友说这是最小款的,一千多,现在在做促销。 “所以你要买吗?” 朋友说不买。我还想问为什么,却先一步听见他说家里已经有了。 “我有最大号的那个。”他说这句话时很得意,还恶心地朝我眨了一下眼。 我常会遇到别人问我关于听歌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听歌的习惯。喜欢听谁的歌。一般用什么软件听歌。最近谁或什么乐团出了一首好歌,你有没有听过……诸如此类的关心,而我总带着歉意摇摇头。 我一个人开车时不听歌也不打开电台。非常偶尔,当某种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时,我才会自己意思意思地唱几句烂熟于心的歌曲副歌。 为什么唱副歌?因为我只记得副歌歌词。 有时也会碰见极力想要推荐我歌的一些人。他们眼神带着“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这种莫名其妙的巨大热情,向我展示或是极致忧伤,或是可以冲破耳膜的硬式摇滚歌单。 后来我就直接以“不好意思啊,我不听歌的”,谢绝艺术硬销,同时杜绝了有些人想要拼Apple Music、Spotify或YouTube Music的隐晦邀请。 有天我和另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她随口问起我有没有关注最近网络上重新爆火的一个音乐综艺节目。她说里面有个素人,原本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喜欢弹吉他,所以就辞职来参赛了。 “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跳舞或者耍帅什么的,就站在舞台上面边弹边唱。” “我听他唱歌会想流泪。” 你已经在流泪了。 我看着她不自觉的样子,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和应该说些什么。我猜想最近她一定过得很不好,所以才会少见地在大庭广众的餐馆任由情绪外露。这时服务员端上餐食,礼貌地留下“请慢用”三个字,马上朋友就像一个正在泡澡的少女忽然听到门被打开般,惊慌失措。 她回过神来的第一反应是叹气。第二个反应是对着我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点了炸鱼排。像往常一样和我分享,只是这次她选择对半切开,接着放进了我黑椒鸡扒的碟中。她说自己不大有胃口,我的那份不要给她。 她不是一个十分关注综艺节目的人,绝大部分的生活围绕工作和家人,一小部分留给还没有结婚的伴侣,以及像我这样每逢节假日才会相约见面的几个老朋友。距离青春期那种每天待在一起上下课的日子已经太久太远,此时她就近在眼前,两颗曾是负间隔的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了共振。 各人有各人的课题。各人有各人的生活。 等我们把最后才上的甜品也都干净地吃完,她还是不说。 没关系,我想到了其他的办法:“他唱的歌叫什么名字?我有空去听一下。” 朋友露出意料之中的惊讶表情,她知道我从来不听歌,去KTV也只会唱固定几首老掉牙的歌。但是她仿佛意识到了我的心情,了然地笑笑,打开手机里的Apple Music给我看。 “你也和别人一起拼Apple Music的家庭账号吗?” 她说是啊,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自己买多贵啊,也不划算。 那些难以启齿的话,就请歌代替我们说。 就是这天之后,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其实坚持记录大约有大半年了,可截至目前备忘录里就只有16首歌。很遗憾地,我依旧没有养成听歌的习惯,但是开始愿意听别人分享他们听歌的心情和心得了。遇到面部表情特别真诚的分享者,我还会特意搜他说过的歌来听。 不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 被我写进备忘录里面的歌种类很杂,我没有特别偏好的,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所携带的某些东西,在某些时刻精准地击中了我。 高强度连续上了5天的班后,躺在床上一整天的周末,陈奕迅〈今天只做一件事〉的歌名击中了我。看完Melo韩剧男女主甜到发腻的恋爱历程后,高姗〈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的旋律击中了我。经前综合征准时到访时,吴汶芳〈孤独的总和〉的歌词击中了我,我在挤满了人的捷运里幻想偌大的城市就只剩下我。伍佰的〈Last Dance〉反复击中我,方大同的〈Love Song〉接着治愈我。歌制定了逃跑路线,只要思绪放空,我们就会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在这个人的文章中短期居住,然后再走出来。听歌应该也是这样的。 带我认识马歇尔的朋友热衷使用Instagram的便签功能。这几天他都发一些伤心语录,可能是意有所指。当他连续3天都分享同一首歌时,我点开了和他的聊天框,“失恋啦?” 马上就收到他的回复:“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你发的歌啊。这首〈Secret Love Song〉的歌词不就在讲失恋吗?“咳咳,Every time I see you I die a little more?” 他已读,再也不回复。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恼羞。我终于也恶心了他一次。 我再也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我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隐性新方式,让刚开始只晓得彼此名字的一群陌生人,迅速找到拥有相似人生经验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有一座歌做的桥,走上去以后桥就会自动播放歌曲,如果你不是90年代至尊苦情歌的受众,那就走隔壁的桥,那边正在放〈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又是一年的圣诞,我又和朋友聚到一起。这次她看起来好多了,面色红润有光泽。我问她还在听〈像我这样的人〉吗,她说早就不听了。但她还是喜欢这个歌手,最近在循环播放他和别人一起合唱的〈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我们还是在上次的餐馆,点了一样的餐食。这次她连一小块也不给我切,她说她刚下班,快要饿死了,叫我把自己的那份给她分出来一点。 更年轻一点时,以为不媚俗是一件很酷的事,发誓绝不做为了钱庸庸碌碌的大人。几年过去了,在认清世界没有绝对的悲剧,但也没有英雄主义后,才发现拼Apple Music一点都不丢脸。 我们不再像个内心满是创伤的小孩,尖锐又骄傲地说“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我们在走到人生的某个节点时,突然听懂某句歌词,也听懂了彼此迂回却带着关心的话外音: 最近有听什么歌吗?(最近心情怎么样?) 想不想知道我最近在听什么歌?(想不想知道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你猜我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在你眼中我是谁。) 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21世纪烂透了,互相推荐一首歌,暂且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吧。)
4月前
星云
试听间
林佚/网红做的不是音乐?
我们不必排斥努力的网红,也无需刻意追求成为网红。再怎么“网红化”,归根结底还是回到音乐,好作品才是永恒的。
4月前
试听间
星云
花心与不花心的王菲/余棋华(新山)
似乎许多女艺人的情感生活一塌糊涂,情义何处? 我说王菲……1995的那年,觉得这女子会是有情有义;她是那么喜欢邓丽君,而这一年邓死了。记得那时她在外地,邓的丧礼她出现,要见最后一面。 邓小姐一生过去了,躺在棺木里,不知道那时年轻的王菲感慨不?王菲已开始走红,她是不是想到有一天,自己非要结婚生子,无论歌唱事业如何,都要经历一般女子的经历。 我也听了小邓许多年,听王菲唱“我愿意”时,觉得她是那么飘渺。小邓的外型与待人处事,都与王菲大相径庭。小邓温婉甜美,而王菲看起来还觉得她摆个臭脸。初初港人说她很“串”(拽),好像真的是这样。 有次在台上她与叶蒨文合唱,叶唱着也有些许肢体节奏动作,而她呢,不管这些,拿着唛几乎很木讷地唱她自个的份。却也有一次MV看她跳得很开心,那动作很稚气,上身穿着过长的袖子,就这样跳着甩着袖——像极小孩穿大人衣,开心的手舞足蹈。 又觉得她的变化与梅艳芳的整体变装不一样。她集中在某一个部分——头部与脸部。电视节目里见她的发型有如松了卷早起的发、1998年《唱游》专辑的封面她的鼻与脸颊都腮红如晒伤、还有一次是熏了烟的眼像中了毒。 与她合作的人都说她像小孩。若是小孩般的纯真,该有幸福的家。若幸福的家被毁了,小孩应该受不住。 惊讶她受得住。 从她离开窦先生后,孩子心的她受的伤不重吗? 王菲总有她的自在 之后与李亚鹏一起。听李先生说她睡觉时的模样像个孩子。她与他生了兔唇的女儿,除了医治女儿,还要建立这女儿的信心,还要把这样的苦难延伸成为爱心大使,去救助有兔唇缺陷的人。这样子的共患难,我想她应该可以安度此生。 婚还是裂了,似乎有第三者。这一次她会看淡么?记者群问她离婚的进程,她不回应,逼得紧了,她道:“这不关你的事。”记者不放过,说:“因为你是公众人物,所以需要交代。”她干脆说:“这也不关他们的事。” 她的冷对待让人拍案叫绝。 当年霆锋与柏芝分手,记者群当中有人想套话——“请问你有没有给霆锋加油打气?”她回过头来问记者:“你是来捣乱的吗?” 她也有其利落的作风,开了窗帘,狗仔队要拍就拍吧。她说:“我又没做错什么。” 与另一半分手,郑裕玲很巧妙地问她男方的事,但她不想说,不想在别人面前去评论对方。这也算是她的美德。 听说她与小孩子相处得很自在,也听说她打麻将也很投入开心,感觉这一切都像是在玩耍。我想,她的歌唱事业也是她的玩耍,如果不红,她还是会唱着玩耍过一生。有一次,访问时很不好意思地回答——“就是太红了。” 她也会把有色笑话说得童言无忌——女子算命,算命先生说女子的命不好,有凶兆。赶紧问说有办法解除么?回曰:没用。惊问为何?——只因凶兆(胸罩)解除,你的人生还有两个大波。 两主持人被她说得笑翻天。她掩嘴天真地笑着看大家,而别人却像是在淫笑。 她总有她的自在。另一次与刘嘉玲一起被访问,她说的话少,就低头看着自己的衣沿,像是活在自己的天地。 王菲常常让我想起花心——一个男人、两个男人、三个男人,知道的是她跟过3个男人。 她又让我想起周华健的“花心”,一朵花的心。这朵花的心明明只爱着一个人,只是到后来,不被爱了,或许发现对方的心藏了另一个人。经历了这两段沧桑,她应该变老变胖,或变瘦变憔悴,她竟然不。 她是不花心的花心。
4月前
星云
更多音乐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