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阅读

人生不如意时,就去看《老子》。 记得当时第一次接触《老子》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彼时年少气盛,正处于积极上进的状态,只觉得《老子》的内容好消极,我甚至不认同书中的观点,只觉得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消极”的书呢? 后来,越长大,被苦痛洗礼了几次,才恍然看懂《老子》书中所说的。在最暗的时光里,我竟被年少时不认同的观点救赎,也挺神奇的。 那时我才恍然觉得,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使命,有些书令人积极向上,有些书令人沉醉在作家幻化出来的世界里,有些书则是黑暗道路中的一盏灯。没走过夜路的人,自然看不见那盏灯。 老师曾说:“前进有儒家,后退有道家。” 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一直被教育着要勇往直前,只要稍微停滞,就会被远远抛在后头。是以我不敢停下,不敢喊累,也不敢回头。重新打开这本书时,方知,除了要有向上的能力,更要有退下来的勇气。 是的,退下来,是需要勇气的。 苏轼的诗词中,写的尽是他人生中的遭遇,是这些苦痛令他的诗词名垂千古。原来现代人经历的痛苦,古代的人也经历过。人间这份礼包早在几千年以前就注定苦乐相伴。 庆幸的是,因为有书,人在痛苦时,仍然可以有所选择。如果没有书,吸烟喝酒大概成为了麻痹痛苦唯一的途径了。 如果天堂只有快乐,地狱只有苦难,那么人间,一定是最好的去处。
3小时前
自从孩子们阅读足够多的绘本后,他们开始对作家的身世感到有兴趣。于是,我打铁趁热,买了一张地图贴在家里的阅读角,让他们认识地球仪之外的地图。紧接着,他们不只是对绘本有兴趣,也对作家和他们来自的国家感到有兴趣。这可说是培养孩子阅读绘本的兴趣之路上的意外收获啊! 比如,他们知道自己喜欢的“恐龙”绘本家宫西达也来自日本。他们也知道“甘伯伯”出自英国绘本大家约翰·伯宁汉(John Burningham),而我们都叫他“燃烧吧!火腿”。他们还知道《小黑鱼》李欧·李奥尼在荷兰出生,一生共获得了4次美国凯迪克大奖,无人能出其右。陈致元是台湾作家,《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被他们翻破了,我还偷偷加购了一本来收藏呢。 就这样,他们记下了地图上大大小小的国家名字,也能记住这些国家处在哪一个位置。一直到有一天,这个对地图的好奇和兴趣延伸到了“拼图”上,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把它视为养育孩子的路上,所收获的另外一处风景。 2015年的12月假期,在书店打发时间时,就读一年级的老大拿了一盒500片的拼图,问我能不能买下来。我当时心里想:100片或200片的拼图,他和妹妹做了不少,可是500片拼图,是第一回啊!我想到假期才刚开始,好吧,磨炼一下他们的意志力也不错,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回到家里,他俩马上动工,读清楚了盒子上注明的尺寸,找了一张合适的桌子,就按照我之前教的方法,认真地拼起了地图。我老花眼,没什么帮得上忙。特别是那一张张蓝色的、1公分大小的小片儿就十足挑战了我的眼力。幸好我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参与,所以哥妹俩乖乖地埋头苦干了几天,最后终于完事了。而他们的爸爸为了奖励他们,去订做了玻璃相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拼图牢牢地框住了。 这10年来,我们开车带孩子去玩过了不少地方,比如东海岸或砂拉越,他们对看地图一事特别擅长,也特别有方向感。到后来去了北京和台北十来天的自助旅行,他们对密密麻麻的地铁线也很快就上手了。我乐得轻松,只要做跟屁虫就好。 如今,他们小时候拼起来的地图静静地坐在角落,阳光如约而至。我作为母亲的,感触颇深。他们升上了中学,今年还是考试班,每日数小时黏在书桌前,难得抬起头来。我能够想像的是,再过几年,他们又将拎起行囊,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至于落脚在地图上的哪一个地方,谁说得准呢?“你的梦想多大,你就可以飞得多远”,我记得自己曾经这样说过。
4天前
​01 / 我们回母校同唱一首歌 4月23日是世界书香日,一打开某个网站,就出现了下列这段文字: 也许是求知若渴的懵懂青春 也许是笃行精进的挑灯夜读 当你沉浸其中感受阅读带来的能量 你能听到 雨打芭蕉 花鸟蝉鸣 你能看到 苍山万物与大地同辉 在书里 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隅天地 去读书吧 这是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方式 去读书吧 书山有路 诗和远方一定不远 一起去读书吧! 自1995年11月23日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列为“世界读书日”后,每年在这一天,就有不少相关的书讯或活动公布,记得2017年,中国福建少儿出版社为我出版的《爷爷的故乡》曾列为当年书香日“品读节童书类”20本中之一,记忆深刻。 最近有则新闻引起我的注意,就是中国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这份白皮书中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人均电子书年借出量近15本,阅读量还真不少(现在数字肯定增加)。 就在大家慨叹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之际,原来还有不少人在看书,只不过阅读的方式改变了,将实体书改为电子书。这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会持续,而且慢慢会成为一种主流。我们不能说是好与不好,这只是一种阅读方式的选择。 或许现在依然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要读书? 于是,难免又要搬出一些名言来强调它的重要性:例如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也许过于文绉绉了,还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得贴切: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就是这么简单。 前来香港时,顺便带了三本去年10月底出版的新书:《世事如云任卷舒——我的人生》,准备送给三位在港的学姐、学长。 没想到他们收到书后的第三天,其中两位就给我来了电话: “凤喜,你的书我已经看了三分之二了。” “哗,这么快?”八十多岁的人了,这样的看书速度还真让人意外。87岁的学姐(我大姐的小学同学,我中小学同班同学的姑姑、她们全是中化的校友,后来先后前往中国继续学业)说:“你书中描绘有关童年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依然勾起了我对第一个故乡的美好回忆,你里边所描述的,也是我曾经经历过,因此看了特别亲切,很有共鸣,也很感慨,那些几乎遗忘的故乡的人和事,仿佛昨日,历历在目,读着读着,不舍得放下。”听到这里,不期然奔出费玉清唱的〈一把泥土〉: 这把泥土这把泥土,祖先耕过敌人踏过你我曾经牵手走过 这把泥土这把泥土春雷打过野火烧过杜鹃花层层飘落过…… 是的,不论你身在何处,岁月流逝,对故乡的一景一物,总是令人难以忘记。 另一位85岁的学长陈功保,是我同班同学陈功安的兄长,也感触万千地说: “你描述在母校求学的部分故事,让我情不自禁地唱起校歌来:巍楼高峙麻河旁,东序西庠柔佛最高学府,培植桃李门墙,英才辈出,巾帼流芳,中华教化化南邦…… 唱校歌时 心潮澎湃 “都说校园生活最美好,虽然高一时就离开了,但母校的一切,依然深深地存放在我的脑海里。”他还说当时的校长,正是名书法家陈人浩,教师徐其礼,后来也当了母校的校长。 本身何尝不也如此?离校一甲子(60载)有多,每在一些特别场合唱起校歌时,无不心潮澎湃,有一种泫然欲涕的感觉。 中化校歌,歌词充满中华文化的精髓,歌曲优美,这是1947年为了迎接学校创校35周年校庆,由在校任教的陈应时与戴国水老师合作谱写。 “第五任已故林鸿图校长描述道:戴国水老师所谱的曲子,抑扬顿挫,充满活力。难怪我们每次唱起校歌时,都唱得激昂慷慨,神采飞扬。这也正是中化校友聚会时唱校歌的写照,可见中化校歌是联系全体中化人的精神纽带,长存于每个中化人。”(引自春媛:〈中化校歌的涵义〉) “母校将于6月30日为综合大楼筹款,举行校庆111周年万人宴,回去吧,趁着有生之年,回去参加这个盛会,让大家再一次高唱同一首歌。”我趁机跟对方透露了这个好消息。 02 / 书,是一帖秘方 书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确实是。 一本书出版后,当然希望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阅读,至于它是否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还真说不出。前提是,让阅读成为悦读。80年代初,我在香港访问了著名报人和作家农妇(孙淡宁)时,当时不少少女都在迷琼瑶小说,许多家长和师长都为此感到担忧,认为会被“洗脑”。 在访谈中,这位资深报人却独排众议,认为不需要禁止:“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们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书里的那些美好的爱情,还有白马王子,读起来就很开心、很愉悦,至于她们未来会不会遇到这样的爱情和对象,那已经不重要了,为什么要禁止呢?(大意如此)”。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我想她的原意无非就是要强调愉快的阅读。 从少到老,看书很杂,无形中也帮了当年主编综合性的刊物《中学生》一些忙。当然,专业人士阅读一些业内有关的专业书籍无可厚非,但我知道好些有成就的科学家、音乐家、演员等、他们除了本业之外,其他的知识都很丰富,例如杨振宁、吴健雄、傅聪、赵丹、李雪健、陈道明等。 前面说过,书,是疗愈心灵创伤和驱除寂寞的良方;书,除了增加知识外,还可以为你揭开很多迷惑,例如我对中国著名教育家、书法家、画家,古典文献鉴定家,启功(据说是雍正的第九代孙)好奇之极。他不但历经各种磨难,还能享受高寿(93岁),特别是对他仅受过中学教育,后来还成为了北师大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在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年代,他却能“因祸得福”靠读书和校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度过那艰难的岁月,且乐在其中。 最反对温习烦恼 从图书馆借来《启功传》后,终于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掩卷之余,单是下面这段文字,就让人受益不浅:“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是很短暂的,很多故去的事情,还想它做什么呢?要多想想未来。我幼年丧父、中年丧母。老年又失去老伴,没有子女,但很舒服,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当‘右派‘不许我教书,我却因祸得福,写了许多文章。幸亏有那么多曲折,让我收到了足够的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时我不会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干什么?” 好一个“我最反对温习烦恼”。有人说,很多时候一本书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样的,书中的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就会让你醍醐灌顶,这就是书的力量!
6天前
1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你可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华文报刊与我国有关?当然,那时候还不叫马来西亚。那是1815年8月5日(清嘉庆二十年七月初一),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初它以宣导为目的,在当时的南洋免费派送,每月一期,每期5至7页。 昨天的4.23读书日小辑,我们列出了一本书各个部位的名称,今天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页报纸。 先说个副刊编辑室的小笑话吧。话说某日,用惯电子钱包的同事Y偶然问起大家,平日用的“真钱”叫什么了啊?大家居然一时语塞,有人笑说实体钱。不久才有人想起比较合适的答案是现金,或是钞票、硬币、银角啦。 没有人提醒,我们会不会从此就忘记了什么?或是,会不会有的人本来就不曾知道一些事? 例如,在同一页报纸上,不同版面位置受关注的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文字排列的走向,人们的视觉生理,以及读报的习惯等因素,通常排在上端的内容比下端重要,左比右重要。标题的字体也显示出内容的主次地位。这些原本是常识,但现在大家多在网络平台看资讯,在同样的页面设计及毫无区分的字体大小与位置下,已无法立刻判断出一则资讯的轻重,重大新闻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混淆在一起……如此一来,现在的我们要真正理解一件事情或是有所取舍,是更省事了,还是更费时了呢? 这是今天我们想回头介绍一本书、一页报纸版面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不是不赞同网络阅读,而是想提醒,我们还有纸本阅读的选择,纸本阅读有自己无法被替代的优势。还能选择,就意味着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宝贵的自由。   相关文章: 【423读书日特辑】今天,我们来看报纸 【423读书日特辑】认识一本书 【423读书日特辑】认识一本书(互动版)
3星期前
4星期前
林强是我的中学同学,这段友谊建于我们拥有共同的喜好——阅读与创作。结束国中求学生涯后,我们在无声中分道扬镳,各自奔向各自的生活。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我迫不及待地投入社会工作,断断续续地在写作。多年后,我点开网络视频,熟悉的脸孔正朝向镜头介绍最近添购的电子器材,视频下方仅有个位数的赞,零评论。我悄悄按下赞。几日后,我才有勇气留言,就这样我和林强重新联系。 这天,我受邀到林强称之为工作室的居家单位。尚未来得及跟林妈妈打招呼寒暄,林强已经拉着我往房间走,“刚想到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觉得可以成为下一个项目的方向……” 怎会是不认真呢? 我坐在床沿聆听林强解说,口沫横飞,如此积极热情的林强与昔日影像重叠。眼角瞧见各种直播设备,影片剪接的时间轴停止。我忍不住询问林强获利不多,他是否还有动力制作视频?林强说他并没有想太多,专注把脑海中的画面实现化。我钦佩他拥有络绎不绝的灵感,以及看似没变质的灵魂。 我静静地聆听林强的计划,适时给予回应,大部分时间都在偷偷思考自己未来是否需要学习制作视频的技能,好让自己增加挣钱的机会。自问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至少林强留下许多视频在各平台流传,但,那是他一人在不同平台创建的账号上传影片。 我和林强每次见面都会花上数小时,不知不觉又错过午餐时间,有时候林妈妈客气留我用晚膳,却是不留颜面地批评林强是个懒惰的孩子,因为从不认真工作,只懂躲在房间玩电脑和按手机。如林强所说的,林妈妈未认真看待林强的想法,林爸爸嘴里总是敷衍要孩子自由发展,其实也有数次自嘲自己有个没出息的孩子,所以他才要努力工作养家。 “他们还真以为坐下5分钟就可以拍好视频,再多5分钟就可以完成剪辑。”林强苦笑。 谁不想名成利就?谁不想让父母脸上有光?可现实就是有一堆即使努力却未必成功的事情。林爸爸和林妈妈肯定不曾见林强耗时30分钟只为测试两分钟的过场效果,还花几天时间构思视频内容和准备道具。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或许在讲究高效率的社会里,有成果才是成功。回想自己亦曾经花两天时间制作的蛋糕最后塑造造型失败,落得一个称号——又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败家女,此后我办事容易缺乏信心,尚未开始就先担忧失败。 或许林妈妈不知道,林强早前到亲戚经营的公司工作的那段日子,工作时数8小时变12小时,大量消耗精神与业余创作的时间,所以他毅然辞职专注筑梦。这样的林强怎会是不认真的孩子呢? 我们只是需要更多失败的经验,然后有人跟我们说一句:再接再厉! 【六日情01.过家家 】李婶家有茶喝/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2.过家家】林强家谈梦想/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3.过家家】美琳家的问题/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4.过家家】小智家建信任/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5.过家家】惠珊家有麻烦/缘希(吉隆坡) 【六日情06.过家家】仍喜欢过家家/缘希(吉隆坡)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相信许多在异国他乡求学或工作的人都会认同,生活在国外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时更是如此。 在韩国留学期间,最让人震惊和赞叹的是学习设施的差异。简单概括我过去对于学习的个人经历:马大念学士期间,进过图书馆的次数不超过10次;但在首尔大学,每个星期至少到过图书馆10次。在首尔,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适合复习的地方,包括大学图书馆、公立大图书馆、市民中心小图书馆、私立图书馆、自习咖啡厅、连锁咖啡厅、24小时无人咖啡厅等等。这些地方,总能看到不少人携带着书籍。 电子时代下图书馆逐渐失去光环 马来西亚的阅读文化并不发达。想起高中担任图书管理员时,学校虽有两千多名学生,却很少人光顾图书馆。下课后的图书馆更只是充当学生躲避炎热气候的冷气房。 随着电子产品和电子书籍的兴起,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家用手机或电脑找到想要阅读的书籍,甚至电子书籍比实体书籍更便宜。因此,图书馆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或意义。马来西亚缺乏图书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归咎于电子化的影响。但仔细思考,图书馆真的只是为了提供书籍而存在吗? 科技图书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如果说在大马科技取代了图书馆,那么在韩国,科技则融入了图书馆。位于首尔江南区的国立儿童青少年图书馆就是一个绝佳例子。该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为孩子们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除了平板电脑,这里还有触摸感应的3D墙壁、MR眼镜、AR童话书籍、全息投影音乐剧、XR图书等设备,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让儿童的阅读乐趣始于图书馆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与阅读有什么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现代孩子很难摆脱电子设备的世界。根据调查,45.1%的婴儿在满1岁时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比起纸上的长篇大论,更喜欢通用五官学习。如果把图书馆局限于纸质书籍,那么孩子们接触图书馆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无法理解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而阅读的根本在于学习的目的,因此图书馆的目的并不需要局限于搜集书籍。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客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使已经超过20岁的我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乐在其中,那科技图书馆的存在特别是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有益,有何不可?事实上,许多韩国人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间接证明了科技图书馆对阅读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马来西亚的图书馆需要更全面的改革。 更多【新教育】: 【4月2日世界自闭症醒觉日特备】 如何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友好环境?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一阵呼唤,把我从刚启动引擎的车子上给唤了下去。伯母透过窗户与我招手,手中拿了东西,碍于光线昏暗,加上近视度数不断增值,我没法辨别她要递给我的物件究竟为何。 下车后走到窗边的我,才正式瞧见了她手中的神秘物件。 “啊!”我叫了一声,一本不大不小的本子,颇有些武林秘笈的样子,我终究要像那些武侠主角,得到秘笈,练成上乘武功了吗? 伯母说,她从她母亲那里要了这本东西,可惜封面已缺失,只剩下完整的内容,我两眼发亮,这不是几天前才提过的事?我自己都几乎忘了。 事情的缘起,要从闲谈中提起,伯母无意间提到自己的母亲手上还有一本,保存许久的小学课本,这种读物如今大概只能从文物馆寻见了吧?没想到身边还有人竟然有毅力保存自己的小学课本至古稀之年。 黄黄的本子,保存得相当完整,边边角角虽有些破损,可它经历的年岁比我要长,能翻阅这本读物,已是相当珍稀的罕事,不能再多有要求。 几声道谢,心里满是欣喜,可嘴上却反复询问,外婆(堂兄姐的外婆,我也跟着如此称呼)真的不要了吗?君子可不夺人所好啊!伯母见状,派下定心丸,让我放心拿去,至此,我也没了后顾之忧,带着它一并回家。 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回家翻阅,它原来是《最新南洋华侨小学国语课本》初级第六册,和我们后生一代认知中的课本相差甚远,薄薄一本线状书,翻页是从右至左,排版则是内文直落,上而下,上边注音符号标示生字读音,下边页码置中,且并无编者名讳,兴许是为了小学生阅读,字体偏大了些,而且全本还是正体字为主呢。 若不细品,只凭一眼,真的会将其看成经史子集、史书类的古典著作,所以我第一眼的误解真不能说看走眼,两者确实相差不远。 可内文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选文上并无多大连贯,或是主题篇章,所有无非是名人小故事、地标地名解说、经典战事、节日游玩、抒情小品等,几篇课文结束,便是小练习,就我看来,那些课文、练习并不简单,难度如浮水标,寥寥几行便足以测见从前的语文水平深浅。而从前的印刷并无如今精彩,色彩也并不欢乐,选图也相对简单许多,可那些不知谁人的铅笔字迹,还为图彩色,颇见巧思,也为阅读增添了几笔油墨,果然在涂涂写写这件事上,无论放在什么年代都一样,已成了刻在DNA里的,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几年前,我从科主任手中接过了一本华文课本,编者是他,当年自己是国中出身,几经辗转,当初自己的读物编者之一,竟在眼前,而刚好自己也不小心入了杏坛掷鞭华文,索性就拿了作为教材。两者同为中文教科书,除了翻阅时的回味,更多是感叹语文教育的传承,谁在负重前行?谁在默默为着语文教育牺牲奉献?时代默默更迭,这旧课本仿佛是借尸还魂了般,在这个夜里轻声述说已然逝去的,当年的光景。 课本轻盈盈地,翻着翻着,却又觉得它沉甸甸地。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