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老街

1星期前
3星期前
(马六甲18日讯)在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区内,藏身在老街区的豆腐街(Jalan Hang Kasturi)宛如被时光遗忘,这条仅短短约200公尺的老街,自开埠以来便静静地站在城中一隅,经历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仍以它古老的身姿与慢慢的步调,守候着每一个愿意回眸的过客。 与人声鼎沸的热门街道不同,豆腐街少了喧嚣的商业气息,没有满街的连锁餐饮和民宿招牌,狭窄的街道上也没有停车位,白天或夜晚都静寂无比;它像一个老朋友,虽然见证了街坊店铺的兴衰更替,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欢迎大家得空来坐坐,重温旧梦。 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行业百花齐放、人声鼎沸的热闹地段,如今那一幕幕光景仿佛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回忆之中,剩下的几家老店和街坊,还有人去楼空的老建筑,成了这条街最动人的记忆残影。 尽管岁月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正是这份未被修饰的旧味道,让喜爱老街文化与历史建筑的旅人心生向往,走在街上可见一些保存尚好的老建筑,砖瓦斑驳中透出岭南建筑的美学风骨,也能想象当年人来人往、烟火缭绕的旧时情景,淡化了为其没落心生的几许伤感。 老行业坚守岗位 街上仍有几家老行业坚守岗位,譬如著名手工艺行业——福章雕刻老店,保留着古老朴素的工作室门面与摆设,展现出一种对牌匾雕刻手艺的坚持,成为游客参观及拍照的对象;隔壁相连的福章雕刻艺术馆从外观到内在,也是散发着古色古香的中华雕刻包括剪瓷雕的艺术风味,用一笔一刀向世人诉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 仍在营业的复中兴打白铁店,是豆腐街乃至甲州硕果仅存的老行业之一,师傅经常坐在矮凳上用手工敲打白铁,声音清脆,余音缭绕,头上是高挂得满满的白铁用品;这幅画面不仅成了豆腐街最珍贵及真实的人文风景线之一,也被被画进后巷的壁画里。 古色古香的惠州会馆(鹅城会馆,鹅城为惠州府别称),乃于1844年迁入该单位,一直保有岭南式建筑的风貌,内部保存不少珍贵文物,整体建筑在接近200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那个年代的原始风味。 在豆腐街街口,一栋极具气势的老建筑静静矗立,它曾是批发货物及经营汇兑的商号,正面二楼保有精美浮雕与色彩搭配,虽逐渐褪色,但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侧墙上的“美陞汇兑”浮雕字已被涂白,也被藤蔓覆盖,却依旧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唏嘘。 骏马图壁画是打卡点 街口另一侧的骏马图壁画已是标志打卡点之一,由已故马来西亚国宝级书画家锺正川与徒弟郭佳安在2017年创作,以英姿飒爽的《双骏图》取代2012年两人联手创作,但被洋灰修补及遮盖的《八骏图》,再次为豆腐街注入一股蓬勃的艺术生命力。 与古里街相连的路口,两侧各有一栋风格迥异的弧形老建筑,蓝白色的的振记瓷器藤竹店外观保存完好,常成为游客镜头里的主角,对面的双层建筑顶端刻着1938年,用它独有的建筑线条默默讲述着另一个年代的美学。 感受完了传统风味的豆腐街,也可以到近年由当局美化后的后巷,穿梭其中欣赏老建筑自然朴素的风味,感受珍贵的厨房烟火气,也可以欣赏当局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老行业壁画,从古到今好好去感受200年老街的魅力,彷佛一步步踏入一场跨越百年的旧梦。  
4星期前
1月前
(马六甲14日讯)说到马六甲老街及横巷的繁华与热闹,或许大家已经很熟悉;然而,隐藏在热闹街道背后的老街后巷,却有着另一种低调而深邃的浪漫,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生机交织,谱写出一首温柔而富有生命力的诗篇。 没有刻意雕琢商业装饰 沿着豆腐街通往古里街的巷子缓步而行,仿佛踏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这里没有刻意雕琢的商业装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原始和质朴的生活气息。这里有着大自然植物的艺术之美,结合了斑驳老屋外墙和厨房烟火气的气息,成为一道隐秘的人文旅游风景线。 街坊居民和店家们用心栽种的绿植,随意而自然地生长,嫩绿的枝叶在风中微微摇曳,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墙角处,一株株攀附着老屋外墙的藤蔓,与斑驳的砖石相依相伴,透出岁月沉淀的静美。 阳光透过简易的木架洒落,斑斑驳驳的光影交错在地面,温柔地覆盖着蓬勃生长的花草,那一抹洒下的金色似乎将时间凝固,静静守护着这一片生机盎然的角落;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偎的浪漫情怀,温暖而宁静。 老屋的后门大多保持着原本的模样,斑驳的外墙也被保留着,甚至有植物攀附在墙上与建筑共生,陪伴着被剥落外墙掩盖失色的花枳窗。 后门拱形的穹顶,搭配小窗铁花和褪色漆料,散发着几许岁月痕迹,抬头一看,对面屋檐之上几根枯枝悄然探出,陪伴着老屋诉说着岁月轮转中不变的坚守与陪伴。 一砖一瓦镌刻往昔故事 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镌刻着往昔的故事。花瓶状的围墙栏杆、歪斜的电视天线、历经风霜的木门及生锈的铁门,都是老屋独有的风情;微风轻拂,还能闻到从屋内飘出的饭香,带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勾勒出生活最真的味道。 街坊居民和店主们也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静谧的空间增添了一丝童趣与浪漫,一棵挂满红色许愿带的树,枝桠向对面缓缓伸展,宛如一座天然的心愿之门,等待着每一位经过的行人驻足祈愿,而当微风拂过,红色的许愿带轻轻飘动,似乎在将人们的心愿悄然传递给天空。 在这片静谧中,一抹热烈的色彩也悄然绽放,那盛放的九重葛如同身着华丽衣裳的少女,热情地在阳光下舞动,成为绿意间最为耀眼的存在。鲜艳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为这条古朴的巷子增添了一抹明亮的情感色彩。 壁画艺术廊修复焕然一新 巷子里的其中一道风景,是州政府专门打造的老行业壁画艺术廊,近日由市政厅修复后焕然一新,让大家从壁画中重新认识这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传统行业,如打铁匠、木桶匠、布匹商、渔民、陶器买卖等,昔日的繁忙与热闹跃然眼前,毕竟许多巷子曾是老马六甲商业脉络的重要支流,手艺人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打磨时光,传承技艺。 画中描绘了孩童嬉戏的场景、传统咖啡店的温馨画面,生动展现了老街昔日的生活片段,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温情与人情味的年代。 巷子里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交织成诗的美丽,每一块剥落的墙皮、每一株随风而舞的绿植,都在低声呢喃,讲述着老街后巷独特而浪漫的故事。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时光的故事,依然在这里娓娓道来。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马六甲5日讯)马六甲老街区及旅游区经常可看到身穿袈裟打扮的和尚托钵兜售佛牌或手绳,甚至进入茶餐室,一桌桌向食客化缘讨钱,影响甲州旅游州的形象,民众受促提高警惕,不要上当。 据了解,鸡场街、陈金声桥、青云亭、武牙拉也、三宝井一带不时可发现“假和尚”的身影,尤其是巴刹、茶餐室人潮聚集的地点,他们赤脚托钵,加上一身僧侣装扮,因此不少善心的民众都会掏出腰包或送上食物给有关人士。 梁证法:不排除转移他处 武牙拉也商家及居民协会主席梁证法指出,疑似假和尚过去一两个月前频频在武牙拉也及祈安律一带出没,近期则较少看到他们出现,不排除已经转移目标至他处。 他说,一般上假和尚是两人结伴同行,约早上8至9时出来化缘,但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商店还未营业,没有人潮,因此对方才转移阵地。 他表示,一般上和尚化缘时会等待善信主动上前捐献后,才会停下脚步接受善信献出的食物,但是假和尚很明显的目的是讨钱。 “一开始他们(疑似假和尚人士)经过我的报摊时,我和妻子都会提供饼干和盒饭给他们,并没有给钱。对方得悉后就不再过来‘化缘’。” 他说,有关“和尚”虽然没有开口讨钱,但是不少市民仍会主动给钱,甚至有人还下跪供奉。 李春沅:只能驱赶假和尚 另一方面,马华历史城市议员李春沅近期接到鸡场街商家投诉指,当地出现疑似假和尚的人士出没讨钱,担心有游客上当,进而影响甲州的名誉。 李春沅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针对老街区出现疑似假和尚人士兜售物品及讨钱的行为,经过他向市政厅执法官员了解,市政厅没有权力对付“假和尚”,只能驱赶后者,除非市政厅和警方合作及获得警方允许下,才能采取行动。 “如果鸡场街文化坊工委会或者商家报案,看到有疑似假和尚的人士出没讨钱,影响甲州形象,警方才能采取行动。” 他说,其实只要民众不要给“假和尚”钱财,不要理会对方,对方自然而然就会转移阵地。 “我相信有关人士是来自一个集团被派来这里,他们被捉或被驱赶后,他们就会转移其他州,包括麻坡、森美兰或吉隆坡,之后再转一个圈回来马六甲‘赚吃’。”  
6月前
6月前
15年前的2009年10月28日,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拿督林奕钦及其他领导,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陈旭年街从11月7日起辟为文化街,为新山这一条百年以上老街注入新的活力。 为庆祝这一活动的启动,当晚文化街史上第一次举办了一场有街舞、武术、乐队表演的文化盛会,然美中不足的是,天竟下细雨来,惟节目在雨中持续进行。 陈旭年文化街,就此峻然立。 15年后的2024年11月9日,为庆祝陈旭年文化街启动15周年纪念,如今的文化街管委会,已准备当晚在街上,推出一场节目多姿多彩文化表演,以欢庆这一日子的到来。 15年前与15年后的文化街,两相对照,已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至少它已从一个原是破旧、老化、脏乱、无序的地方,走向今天的面貌一新,有朝气、有活力,餐饮店林立,各国旅客到新山老城区一游,必定会来打卡的旅游胜地。 这是在新山中华公会领导下,与历届管委会各成员精诚合作,同心同德一致努力及市民全力支持下的结果。 15年来,文化街最大的成功,是取得市政厅的认同与支持,每星期六晚上可在街上自由自在载歌载舞,不用申请准证。疫情之后,活动改在上午举行,一样从无受阻。 15年来,这是一条上至柔佛苏丹、首相、州务大臣、市长,下至国州议员、部长、市议员及各类长官,都曾踏进,并参与各项活动的场所。 在新山,再也没有单一街道能获得此殊荣。 15年来,文化街最深具意义的建设工程,当推街头与街尾两座拱门的建立,而成为新山老城区新的地标。 这两座拱门之与众不同,在于拱门上端横额书有”陈旭年文化街”6个华文字。拱门由时任新山市长布汉主持开动士礼,再由继任的伊斯迈市长主持开幕礼,拱门耗资50万令吉,后由政府拨款30万令吉资助。 15年来,在文化街开展的活动,不下500场,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亦是见报率最高的新山区文化活动中心。 由于文化街多年来的突出表现,于2016年在由依斯干达特区主办的一项旨在对社会、教育、文化有作出贡献的表彰大会上,获颁为第三届依斯干达特区英雄奖与全场最高奖。 然而,15年来,文化街的活动,也非一帆风顺,间中也曾发生一些风波。例如新山市集的占据,致活动范围日愈见小,因而被迫采取抗争行动;节目展板被拆除,街道维修提升工程一再拖延等。而最大的影响,莫过以2年有多疫情的肆虐,致活动全面停止。 而如今的文化街,正以疫情解禁后过去两年多来所取得的成绩为基础,整装待发。10月26日夜间活动成功启动,是一个新的标志。但愿未来,在每逢星期六,从上午至晚上会有一个全天候活动的文化街。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