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短视频

3天前
在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针对手机观看习惯打造的短视频平台应运而生,渐渐成为许多人娱乐、接收信息的管道,其中更是青少年追逐潮流、展示自己的地方。 因此每当有青少年和网红为了吸睛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时,评论区常有“短片一响,孩子白养”此类带着调侃和叹息意味的评论。 短视频不仅对长视频造成冲击,有研究指出儿童长期观看短视频,阅读能力会出现显著下降。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远离短视频,重投书籍的怀抱?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 台湾知名作家兼品学堂创办人,《阅读理解》学习志总编辑黄国珍提到,如今短影音或短视频在生活里几乎是无孔不入,其原因在于它进入的管道也就是数位载具平台一直在身上,跟着手机随着我们到处走。 “过去我们很期待孩子在生活里或者是我们自己平常外出能够带本书在交通上就能够翻开来看看;在某种等待的片刻就可以拿出来看看。” “可是,现在更多的年轻世代是,等待的时候就把手机拿出来看。他所有的生活、娱乐、人际上的互动交往,其实都在这个数位平台上面。 他说,看似的确是方便,但它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式,有别于我们过去认为在等待的片刻或者属于我们个人的时间可以做的事情。 不过,他认为有趣的是,实际上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人们还是在“阅读”,还是借由不同的管道去读他们想要了解的事物。 “但毕竟影像的观看跟实际的文字阅读,在认知跟心理的作用上是不太一样的,尤其影像的观看会让整个讯息在传递上更为扁平,然后破碎化。” “那我想这是我们现在最常遇到孩子行为上的改变或认知改变的原因,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 别让“懒人包”、短视频代替孩子思考 黄国珍曾在过去的访问中也提到过,影像是流动的,速度亦是由它来决定,因此读者难以停下思考,阅读则反之,速度的主控权掌握在读者手中。 于是影像成了想要快速取得片面信息的最佳方式,比如懒人包、1分钟看完1部电影等等。 他感叹,我们面对的世界从来都不单纯,只是现在更复杂,但现在由于很多时间上的压力,或者是我们更渴望很快就能得到答案,所以我们就从“自己去思考问题”转向“我快速地去寻找答案”,而很多短视频就直接给了我们答案。 “而且帮你消化了一本可能要花一周时间才可以读完的书。那可能用5到8分钟就把一本书讲完。 “当然,讲的人有他独到的观点,但毕竟那是别人的观点。自己读一本书,跟听别人把书里面的内容摘要讲完,那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 曾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今却有可能是一千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最麻烦的是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失去了在文字里思考的能力。所有的理解根源于我们对于文字或者对于作者所提出来的问题的思考,所以若我们今天放弃了思考,其实我们个人的主体性就不见了。 “所以放弃阅读跟放弃在阅读中思考,背后真正的原因、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他失去了一个生命的主体性。” 他认为,这种情况比孩子对于书本内容照单全收更可怕。 因为最能够体现主体性的是“我的想法可能不一样”或者“我就算认同,也有我自己认同的过程”,但如果他今天不经思考就说“我相信他”,甚至是对方的思考取代了读者或孩子自己的思考的话,这比照单全收更危险。 他说,如今整个阅读教育有一个很不同的方向,以前家长非常期待孩子读了就会懂,但现在家长应该期待孩子们在阅读后会发问,因为“不懂”可能才是好事。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曾写过一本经典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书中就提到“阅读的一种本质就是困惑,但关键是你知道正在被困惑”。 “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我就是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所以我才开始思考。” 让孩子从阅读中收获喜悦 黄国珍建议,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市面上常见的“布书”就能派上用场。 “(给他一本)布书并不是要他看懂什么,而是开始建立跟‘翻阅书’这个动作的关联性。” 从布书到大一点的书,然后是没有文字只有图案的书本,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看到孩子建立阅读的行为,建立跟书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前面的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陪伴是最好。” 对于小朋友,特别是小婴儿而言,“翻页”是一个在空间转换的有趣动作,而且翻过去后图案会发生变化,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刺激。 “他在书里会逐步建立有趣的体验,那他将来不会拒绝‘翻书’,也不会去拒绝‘拿书’。 “随着给他阅读的内容更丰富,不管是图或者是文字都更丰富,那他也能够借由我们的引导,慢慢的在图文之间了解到有趣的故事。所以孩子反复会去看一本他觉得有趣的书,是为了重温那份快乐和有趣的体验。” 他说,真正能让孩子走进“阅读”,是他能从阅读里收获喜悦,否则阅读是一个无聊的行为。 这种“喜悦”可能来自于书本内容在他的脑海里天马行空地创造各种人物、情景,接连数小时的外表平静,但是头脑里已激起形形色色的风暴。 而有科学家研究短视频能够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不断地滑手机,是由于短视频的刺激让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会致使人上瘾。 “因此(让他们)上瘾并非真的来自于短视频的内容,而是在滑动短视频,大脑会不断地接受刺激分泌多巴胺,所以是这个分泌多巴胺的结果让他对这样的内容(短视频)形成上瘾。” “亲子互动”比短视频更吸引孩子 他认为短视频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其背后思考是如何让人长期黏着在该平台或者内容有关,并就此展开详细的计算。 倘若只是一味儿禁止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一定会在影音上面获得比文字阅读上更大的乐趣,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只要亲子间的互动并非处于高度紧张的情况,相比起影音内容,年纪小的孩子会更喜欢跟父母互动。 所以与其强硬地禁止孩子接触短视频,不如创造一种可以跟孩子读书的机会跟情境。 是的,是“亲子共读”,而非给孩子一本书自己阅读。 不过,他也坦承,虽然鼓励“亲子共读”的理念已经多年,最后会演变成亲子双方的压力,因此不妨尝试稍微改变形式。 “我们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我们愿意去读的内容,就算是亲子共读,也可以把它变成是各读各的,10分钟后我们告诉对方刚才读到哪一段觉得很有趣等等。” “不是那种你读了,然后你就要画线做重点、背诵,而是能不能还原到我们以前的阅读经验,跟别人分享自己在书里或故事上有趣的情节,还原到最原本阅读会带来乐趣上。” 他感叹,现在“阅读”也变得非常功利。 “就非要读出什么东西来,但有时候阅读也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够读出什么东西来。” 他提到,孩子在看图画书时,也会迅速地从中看见他觉得有兴趣的内容,进而想要与家长分享。 只是如果家长对他的分享并没有马上给予一些回应的话,那孩子宁可去看别的东西,也就不会借由他在书籍里的发现跟父母建立良好互动。 下次,父母们不妨尝试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积极回应孩子们的分享吧! 更多【家庭】文章: 马术治疗 开启特殊儿童心门 走进考古走近历史 博物馆也能很有趣 用绘本教孩子自我保护
7天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我个人的书本阅读量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在慢慢减少的。开始实习后,我的阅读时间基本只限于工作日乘坐捷运下班回家的那半个小时,然而我并非是找不到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只是比起以前似乎更难专注在读书这件事。 还在小学的时候,网络和脸书已盛行,但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接触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时间比起周围的同龄人晚了许多。因为家里没有网络,加上我无法出门到处乱走,不知是为了好好善用时光,还是为了弥补想对外探索的内心,阅读成了我为数不多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手段。一直到我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以前,我的闲暇时光几乎在看书中度过,手中没有新书阅读时,一本书还可以重复翻阅好几遍。 长大以后,对着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着书籍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喜剧演员Ronnie Chieng在他的脱口秀开过一个玩笑,他说在美国的每个夜晚都像是一场看谁可以在自己面前摆最多屏幕的比赛,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电视机,更别提现在还有智能手表,大家生怕错过任何资讯似地拼命在眼前摆上一排排屏幕。这只是其中一个段子,实际上整段表演都在嘲讽现今社会为了追求“更快,更多”而产生出的荒谬现象。这段表演距今接近5年,但上面的段子放到今天,放到马来西亚似乎仍然适用。 不说别人,我自己就会同时开着一台平电脑板看戏,一台电脑处理信息再加一台手机玩手游,这种时候我便会想起以上的段子。在科技发达,信息爆炸再爆炸而演算法又更个性化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依靠数码产品和网络来获取一切需要或不需要的资讯,大家的生活基本上已离不开这个虚拟但又与现实接轨的世界。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甚至衣食住行都建立在这些科技上面。 无可否认的是这些科技大大帮助了我们,但犹如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感激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的产品之余,我偶尔也会感叹这个时代显得有那么些浮躁。在工作或学习已经占据大半生活时间和精力后,人们似乎多多少少有点信息焦虑。在度过那漫长的,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白天后,在夜晚所剩不多的时间里,我们期盼能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信息或最大的快乐。这种对多巴胺的强烈渴望让我们的心沉不下来,我们好似已习惯在夜晚通过不断刷手机来尝试获得补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说阅读,人们可能连全神贯注地看完一部电影的耐心也没有。各种短视频、电影解说应运而生且大受欢迎。相信有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即使没有需要太多的资讯,即便已经感受不到任何乐趣,我们依然会漫无目的地对着屏幕不断地往下划。手机或短视频刷着刷着,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们会花两三个小时来刷这些看了就忘的短视频,也不愿意挑选一部长电影静静观看。即使选了一部电影来观看,似乎也只有少数人可以专心致志地把它看完。这大概是因为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诱惑或是干扰,每几分钟或是十几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好像已经变成了大家的共同习惯。 长时间地沉浸在一个作品,深刻地感受一个作品的世界观,在看完一个作品后静下心来思考作品想带出的信息,这些我小时候轻易就做到的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不再那么简单。归根结底,我想也许是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效率更高了,生活的节奏也因此跟着加快,就连找乐子这种事我们也都会选择追求速度,追求那些短时间就能获得的快乐。 在捷运上阅读更专心 我无意要评价这是好是坏,只是我偶尔会羡慕起小时候那个可以心无杂念,从头到尾反复阅读同一本书还乐此不疲的自己。因此,我开始带着书本在捷运上阅读,而效果比我想像中还好,虽然只有短短的30分钟,即使只是短短的两三个章节,但我似乎更能专心地进入书里的世界,有几次还因为太专心而坐过了站。就像大家在电影院会比在家里更能专心地观赏电影,又或是有的人在图书馆会比在家里更容易专注学习,我大概对捷运也设下了某种心理暗示,让它成为我逃离这个浮躁世界的小小避难所。 在这短短的30分钟里,我让自己远离手机,试图找回那一点点的宁静和专注。或许无法完全摆脱现代科技带来的纷扰,也有可能这份纷扰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但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角落似乎也不错。如果你也想偶尔沉浸专注一回,不妨像我一样把某个场景设定成自己的“无干扰区”,在那里,专注于一本书、一部电影,甚至是专注于你自己。我们那因外界的浮躁而烦躁的心也许能沉淀下来,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
社交媒体的崛起,带动了短视频的流行,也在某程度上。很大的改变人们的集中能力与耐心,尤其是要静静的坐下来看完一本书,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更爱的是看影片或短视频,祈求在1分钟内了解一件复杂的事。 在短视频的流行之下,有没有发觉到,太长的文章我们不看、太长的视频也不看,讲得太深入是啰嗦,写得仔细是浪费纸张。我们的思路,就被这些1分钟的短视频控制着,是这些视频教我们怎么想、怎么看,以至于我想,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断章取义已经是王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社媒上看到一些短视频所引起的舆论,就断定是其中一方的错,但是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我们怎么可能可以了解事情的全部呢?重点就在于,我们在未了解事情的全部之前,我们干嘛急着下评论? 最近看到一家人,将照顾老人家的影片放上网。老人家很明显患有痴呆症,因为一时可以对身边的人很友好,一时却将身边的人当成大坏蛋,还用手上的拐杖打人,好几次,老人家的儿子、媳妇还有其他家人都被打得哀哀叫。 很多人在视频底下留言,指如此将老人家放到网络上,是不顾老人家的自尊。但是我正以为,照顾老人家并非一件容易的差事,那些在视频中打人、骂人、丢东西的情况是确实发生,家人对老人家不离不弃,才是网民更应该看到的点。 再来,有一名国外的女子,经常将自己穿着传统服装跳舞肚皮舞的视频放上网,而网民一样质疑她是在博取点击率。一直到她说,自己曾经被开枪差一点死去,后来是因为自己的家人的照顾之下康复,然后康复后她使用自己的传统舞蹈,协助自己康健,训练自己的肌肉。 网络上的人事物,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的是片面的那几分钟,我们为何要急着下评论?很多时候,事情的演变很快,可能我们对着这个视频下的评论,下一个视频或许就会被狠狠的打脸。 大家停一停,想一想,我相信很多网络上的纠纷,就可以大大避免的。    
7月前
8月前
9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