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救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遇到大大小小的突发意外,尤其如心脏骤停或溺水这样的紧急案例,若无法及时抢救,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因此,急救可以说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善心美事〉的主角——来自峇株巴辖的何月祥(33岁),是一名拥有急救资格的红新月会成员,常常在这个赛道上争分夺秒,守护生命。 何月祥的正职是一名华小老师,他也是马来西亚红新月会峇株巴辖区会及峇株巴辖红新月会志愿援助队140分队的教官,拥有丰富的救护经验。 何月祥小学就加入红新月会,中学被分配进入圣约翰急救队,大学到砂拉越美里就读师训学院,正好当时的讲师是红新月会美里区会秘书,看他有兴趣,就邀请他加入。 他趁着课余时间到区会接受训练考取文凭,当时除了积极参与区会活动,也会到各个地点如机场及油田演习,并曾跟着志愿队到亚齐海啸灾区支援。 “当时到灾区支援,对我来说是很震撼的,去的时候心里难免忐忑,到了现场可以说捡到的(尸体)比救的还多,意志必须要很坚定。” 不过,何月祥并未因此却步,他认为在救援的路上,懂得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经验积累同样关键,才能在紧急时刻镇定及冷静地应对各种情况。 他分享大学期间一次救人的经历,更坚定了他要助人救人的信念,而当时周边民众不分彼此伸援的爱心与暖心,也让他留下人间处处有温情的美好记忆。 他说,当时他正在美里机场等待飞回柔佛的航班,一名孕妇突然羊水破裂,临盆在即,他见时间还充裕,立刻上前帮忙。 “我们当时把她扶到机场的医疗中心等待救护车到来,不过情况紧急,我只好利用所学替她原地接生,就这样在大家齐心合力下,顺利接生了一个活生生的小宝宝。” 对于救援工作充满热忱的何月祥,即使日常生活忙碌,只要知道哪里需要救援,就会义无反顾前往支援,如峇株巴辖去年发生严重水灾,在外坡的他提早结束行程,到疏散中心帮忙。 此外,他的车上总放着双份的急救用品,为的就是能在遇到紧急状况时,第一时间拎包下车救人,而他确实常常这么做。 他举例,若行驶途中遇到车祸,只要当下不赶时间,他都会停下来了解遇祸者是否需要协助,包括协助他们致电医院、检查伤者的伤势及安抚他们的情绪等。 不仅如此,他还自费购置了一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备不时之需,他对此笑言:“希望别用上。” 谈起急救的经历,何月祥分享,一名急救人员除了要随时待命,也必须学会一心多用,在急救时稳定自己及伤者的情绪,甚至要准备好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伤者或家属情绪抵触是常见的事,比如有次我在路上看到一起车祸下车施援,伤者友人误以为我是肇事者,揪着我的衣领不放,我只好一边救人一边向他解释,最后他才意识到认错人了。” 除了常常化身“急救侠”穿梭在各个场景救人,何月祥如今也积极推广急救知识,他希望能借由本身的分享,让人人都能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在危急时刻有能力自救及救人。 虽然已有丰富的急救知识与经验,但他仍抱着开放心态学习与更新知识,希望能将急救工作做得更精确到位,因为救护工作被他视为一辈子的兴趣和使命。 何月祥说,峇株巴辖红新月会志愿援助队140分队成立以来积极推广急救知识,就是希望能尽快达到“一个家庭,一个急救员”(FAIEH)的目标,让人人都能在必要时自救及救人。 他说,学会急救是非常重要的,他了解许多人想学,但却苦于没有机会或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课程,因此该志愿援助队不定时在会所举办课程,欢迎大众前来学习。 “我本身也非常乐意与社区各单位合作举办急救课程,大家若有举办活动或需要急救分享,欢迎邀约。” 他表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急救知识普及化,希望透过人人学急救,减少伤者死亡的机率,因此并不计较回报。 “每次收到主办单位给予的车马费或津贴,其实我都会存起来,再投入购买医疗用品救人的用途。” 何月祥指出,若仅使用传统的心肺复苏术(CPR)为患者抢救,救活率只有三至四成,但若结合使用AED设备,患者的生存率可提高至七成以上。 他说,峇株巴辖红新月会志愿援助队140分队为此在峇株社区积极推广“我的社区AED”计划及领养AED计划等,希望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设备能在峇株巴辖遍地开花。 “急救是争分夺秒的,比如心脏病发,再拖一分钟就能要人命,因此急救人员必须在意外发生后把握黄金时间,迅速确定情况及采取相应措施,AED是很好的辅助设备。” 不过,何月祥强调,急救员必须清楚本身的职责范围,并且遵循准则行事,才是对伤者负责任的表现,比如不能擅自开药、动小型手术或打针等,深层诊断仍须交给专业医生进行。 纵使已有了丰富的急救经验,也明白急救这回事只有尽力而为,但每每想起一名亲如父兄的前辈在自己面前倒下,最终却无法将他救回的经历,何月祥至今还是无法完全释怀。 他说,突然倒下离世的,是曾与他共事的前辈,两人的感情要好,他当时见到对方突然倒下,立刻上前施救。 “我一直为他做人工呼吸,直到把他送到政府诊疗所为止,我那时心里很紧张,最后体力都耗尽了,累瘫在椅子上,身体都在发抖。” 他形容,这名前辈生前把他视为孩子看待,他在急救时更觉得自己背负着千百倍的责任,一定要将他救回,但最终送医抢救十多分钟后,等来的却是噩耗。 “虽然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但看着他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还是觉得无力,事发后的半年,我的心情都是复杂交错的,现在这个经历仍时不时会在我脑海浮现。”
3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6月前
8月前
9月前
GA:投稿+HHQ+FLL 六日议言堂.东岸讲 文:莫淂发(哥打丁宜县议会县议员) 过去两个星期,哥打丁宜还是逃不过水灾的厄运,连续几天的大雨,哥打丁宜市区又变成水乡泽国。这次水灾来袭就是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屋子浸在水中的居民流离失所,市区商业活动完全停顿,主要路段也无法通车,甚至部分灾黎困在屋内,由民防人员和军警乘船进入灾区救援。 临时疏散中心就开完了二十几个,灾黎超过几千人。 哥打丁宜从上世纪到现在,历经半个世纪,还是无法改变这个命运,逢雨必灾。 这个困扰哥打丁宜半个世纪的灾害能怎样解决呢? 首先,哥打丁宜县工程局、水利灌溉局等,在水灾还没有来袭的时候有什么良策?经历了那么多次的水灾,相关部门吸取了什么经验?联邦政府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和对策? 我们理解,天灾在世界各地皆有发生,不管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毕竟这是超过50年的问题,只是住在哥打丁宜的市民究竟经历了什么? 水灾来袭,相关部门虽然马上投入救灾工作,但是与其动员全国上下民防、军警,倒不如找出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 非政府组织与慈善团体的动员更不在话下,派发物资日常用品、粮食等等到全县各地二十几个临时疏散中心。 感激联系我们的慈善团体和非政府组织,马华志工团也在水灾第一天凌晨,连夜送来救济品,还有就是全体县议员的不辞劳苦,和全体灾黎一起共患难。 副首相、柔佛州务大臣、州行政议员、国会议员、州议员,也在那个时候来到灾区和临时疏散中心,并宣布拨款协助重建家园。 其实,水灾过后的善后工作才是最棘手的问题,商店内的物品全部损坏,家具店、电器店、修车店等,所有来不及移走的物品全数必须丢弃,损失惨重。 学校也需要许多志工参与清理工作,桌椅也需要添购。 至于住家,除了清洗泥垢,家具也需要更换。 如此估计,一个家庭经历一次水灾,必须花费数千令吉购买居家用品。 一次水灾,商业活动停止的亏损、无法工作的损失、灾黎住家的破坏、道路的损坏等,这些无法估计的损失数字,几时才可以划上休止符?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10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