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古文

记得刚上初中时,我对华文课的热情平平,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惧怕它的深奥与繁杂。那些艰涩的古文、枯燥的语法,词汇的积累,还有永远写不完的作文,都让我望而生畏。直到一个慵懒的早晨,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进来,在课室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黄老师拿着天空蓝的电脑走进教室,这个场景,开启了我与华文课之间奇妙的情缘。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原本沉闷的华文课变成了如今我最期待的课堂,让我沉浸在它的魅力之中。华文课在许多人眼中, 也许是一本正经的课堂,是一板一眼的文言文和生词默写。但,黄老师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将世界带进了课堂。 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起初,我对古文充满畏惧,它晦涩难懂,每一句都是千年前的谜题。然而黄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了古文的世界。记得我们第一堂课学习〈桃花源记〉时,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含义,而是教我们逐字逐句地拆解。她让我们想像自己是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站在渔人的角度,用我们的语言来翻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句。当我们终于翻译完这篇文章,再回头读原文时,才发现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字句,竟是如此优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诗意的描写让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片宁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古文是一个可以沉醉其中的世界。 黄老师不仅教我们欣赏文字之美,更教会我们如何用文字表达思想。她的个人经历更是我们课堂的一道风景线。她经常用生动的语言分享自己骑行旅游、用车轮丈量异国土地的经历,讲述着她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描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展示了许多精彩的照片。我被她生动的讲述深深吸引,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陌生的土地。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她也总是鼓励我们在闲暇之余多写些作文,并将自己的文章投稿到报章。在她的鼓励下,我将自己假期去上海旅游的经历写成了文章,投稿到旅游版。 黄老师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考试的工具,更是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在她的引导下,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我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写诗,写散文,写游记,记录当下所有有趣的事和对事物的新感悟。我惊奇地发现,当我用心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清晨课室里洒进来的一缕阳光,下课时同学们嬉戏打闹的声音,放学后往学校大门口奔去的背影……这些平平无奇的场景,在我的笔下都变得清晰鲜活了起来。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一片片花瓣,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这些被文字温暖和治愈的时光都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现在,华文课已经成为我每周最期待的时刻。华文课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她没有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我们讨论时事,探讨人生,分享梦想。在她的影响下,我养成了阅读报纸的习惯,开始关注社会,思考人生。黄老师的华文课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文字,我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那些看似枯燥的古文,那些普通的新闻报道,在她的讲解下都变得生动有趣。她不仅教授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记录身边美好的一切。 回首这一年,我深深感激黄老师的用心教导,是她用她的经历、她的热爱、她的故事点燃了我对华文的热爱,让曾经对它敬而远之的我深深迷恋它的美丽。我也从她那明白了文字是情感的承载,是思想的表达,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或许,未来的有一天,我也会像老师一样,去探索世界,然后用华文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华文课对我而言亦不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找到了表达内心的方式。感谢黄老师,感谢华文课,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照亮心灵的明灯。愿我们都能保持对文字的热爱,让写作成为生命中永恒的风景!
23小时前
SPM考试是所有马来西亚学生在接受了义务教育后需面对的挑战,除了必考科,还有许多特别的科目,选考人数也较少。我的母校规定所有学生在考SPM时必须报考文学类科目,在全马中学当中可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报考了号称比SPM华文科还难的“华文文学”。 简单介绍华文文学这个科目,此科之前名为“中国文学”,有三册课本,分别是文选、小说和戏剧。考生需在2小时30分钟回答10道问答题,没有任何选择题。除了首两题的古文翻译题答案较短,其他8题的答案基本上都会写满一整页纸,因此就是一场与时间和体力(手部肌肉)的赛跑! 当初与同学得知必须报考文学类科目,没有人是开心的,也没有人在付多一科的考试报名费时是心甘情愿的。华文文学上课时也和平时的华文课有些不同,教导华文文学时是预计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因此课程是着重在剖析和理解课文,学习当中的主旨和文学价值。老师会派发大量模拟题和历届考题给学生,学生必须熟读那些模拟题,才能知道真正的回答方式,并领略到大致的出题方向,所以同学们也戏称华文文学为“背多分”科目。在考试前夕,把模拟题的“标准答案”都背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恶梦! 一开始我对于华文文学的态度就如上述所说,就是厌恶,毕竟报考并非自己的意愿。但在后期,抛开被强迫的反感,其实华文文学是个很有趣的科目。华文文学的课文大多都很引人入胜,学生在学习时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发表意见,而且文学本就是无界限的,老师们都乐于听取学生多方面的看法。例如,课文〈孔乙己〉中就向学生抨击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弊病,并让学生警惕如何不让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孔乙己。另一则课文〈陈情表〉更是让学生学到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沟通当中的一大妙计。华文文学的课纲涵盖了大量古文,极大地增进了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现更有效的学习法 华文文学也有本地作家的作品,所以学生学习时也会有熟悉感。马华作家商晚筠的〈痴女阿莲〉就在课纲中,情节充满了本土色彩,当中提到“到新加坡赚新币”正是马来西亚人非常熟悉的一点。此时更不能不提戏剧课本的《憩园》就是出自马华作家姚拓之手。《憩园》的原著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姚拓则将其改编成有四幕的戏剧。对我来说,学习《憩园》这部戏剧是华文文学课中最大的乐趣,因为人物个性鲜明,剧情环环相扣。而且有些老师会在教导《憩园》时直接让学生上前演绎,毕竟课本就是一部完整的剧本。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华文文学不全然是一个“背多分”科目,其实有一个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考试。在应考时,我发现只要足够了解课文,就能把模拟题的答案记起来,甚至可以自己书写出来。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可以把课文当成故事一样听,就容易了解剧情的脉络。当熟悉了情节,自然就能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因为主旨和情节本就是相互连接的。例如胡适的经典文章〈差不多先生传〉,只要认真地读过一遍,必定能读出胡适所要表达出的讽刺意味,并在书写能力下点功夫,要写出其中的思想感情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此,我得知了这个学习方法后,在完成课业和考试时的确轻松了许多,考试也顺利拿到满意的成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能这就是文学历久不衰的原因吧,古人不能活到现代,但文字能,文字就是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最佳途径。最后,要说报考华文文学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教育局把华文文学的考试时间安排在整个SPM考试的最后一天,结果其他学校的学生庆祝SPM结束时,我和同学还沉浸在文学之海中,而大海正是由我们的眼泪构成。但是,我在学习华文文学时,的确是快乐的。华文文学是比较冷门的科目,希望有更多热爱华文的人报考,一起共谱华文新一章!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