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青少年

当现实世界对孩子充满压迫与否定,虚拟世界的成就感自然就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港湾。 “网络游戏是否正在毁掉孩子”这个话题让无数父母感到焦虑,也引发媒体呼吁与社会批判。似乎只要孩子一接触网游,所有问题的责任便能统统落在游戏身上。但,网络游戏真的是造成孩子犯下社会问题的元凶吗? 笔者偶尔也会玩网游,个人觉得它只是科技发展的载体之一。如今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是因为它“放大”了社会、家庭与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矛盾与空缺,才让大家陷入恐慌,担心孩子会否身陷其中。 从客观角度来说,问题从来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引导孩子。笔者小时候港剧盛行,那是一个无论男女老少皆“疯魔入迷”追剧的年代,录影店门口随时可见一堆人抢租录影带,若抢慢了租不到,那可真是个“绝望”天。网络游戏和录影带相比,不过是时代载体不同,它们之间却有异工同曲的沉迷逻辑。试想,当年父母若强行关掉电视,不许继续追剧,那是何等抓心挠肺的难受,如何能心无波澜地回房做功课?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网游已成为现代青少年重要的文化生活之一。对于成长在讯息化时代的孩子而言,游戏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社交平台,更是情感寄托与认知体验的空间。与其说游戏让孩子沉迷,不如说孩子在虚拟世界里多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笔者曾听女儿同学说,她在游戏里能和朋友一起合作赢得胜利;现实中,她总是被老师批评、被父母否定。这句话听了实在令人难过,但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孩子在虚拟世界里可以找到成就感,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受挫? 网游固然有商业诱导、机制、时间陷阱等问题,但它同时也让玩家学会团队协作、策略思维、资源管理的能力,有些游戏内容甚至涉及历史、艺术、科学等知识。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或懂得引导孩子用理性方式接触、理解游戏,而非不经了解就一味强压式地禁止与批评,如此做法只会挑起孩子的反抗情绪,阻止进一步的良性沟通。 我们可以发现,沉迷网游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中缺乏在意之人的有效陪伴与情感互动。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回到家永远是冰冷的“监管”;有的家人将高分视为唯一标准,让孩子在学习压力中无处释放;有的父母自己沉迷短视频,却责怪孩子沉迷游戏。 当现实世界对孩子充满压迫与否定,虚拟世界的成就感自然就成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港湾。对孩子而言,若现实中无法实现心理需求,游戏就是弥补心中所缺的途径。 游戏侵蚀的,是精神,不是时间。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玩”,而要看到他们为什么会沉迷得无法自拔。 面对网络游戏,父母、成人现已不能停留在“禁止”与“惩罚”浅薄的层面,时代早就改变,带领孩子的方式也必须弹性修正: 1. 正确认识游戏文化与心理价值 [vip_content_start] 应理解游戏背后的设计逻辑与吸引力,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与情绪。例如,在课堂/家中以“我在游戏中学到的合作与挫折”为题与孩子作讨论,引导他们反思虚拟与现实的区别。 2. 家庭与社会的沟通桥梁 许多父母对网游的恐慌源于“不了解”。坊间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或“游戏认知工作坊”,让父母理解游戏内容、学会与孩子共同制定“游戏契约”,比如何时玩、玩多久、玩什么。共同制定规则,比单方面禁止更具约束力和尊重感。 3. 利用游戏化思维丰富教育方法
 游戏的设计逻辑,建立在明确的目标驱动、即时反馈、奖励激励。这与教育目标有高度相似之处,因此,许多教育者已开始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化学习”,让学生在任务与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将“玩”的动力转化为“学”的动力。 4. 孩子不是问题制造者 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得被各种补习班、竞赛班填满,而休闲、体育、艺术等多元成长空间却不断地被挤压、牺牲。当孩子在现实中缺乏了探索与表达的机会,他们自然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由。因此,与其说游戏让孩子迷失,不如说是我们给不了的,游戏统统都给了。 我们不能再等下一个悲剧发生,才去哀悼一个又一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是“黑化”了,只是被困在无人引导的虚拟迷宫中,找不到归途。 成年人、教育者、游戏开发者,也许都在某一刻,松开了那只本可以拉他一把的手。 愿每一宗悲剧都能成为所有人的警钟,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悠然地在游戏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用理性和自制面对诱惑,以及如何让游戏成为促进成长的工具,而非逃避现实的陷阱。 当爱与教育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满足与成就感时,网游便不再是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社会问题,只是丰富生命的一部分而已。如今,网游是否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侵蚀着我們孩子的心智、潜移默化地重塑他们的情感体验?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3天前
4天前
(吉隆坡25日讯)青年及体育部长杨巧双指出,数据显示,每10个青少年中,就有6人出现抑郁症状,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这些青少年面对不同的压力来源,其中82%对未来感到担忧、73%对于自己未能达到预期表现而愧疚、61%担心经济状况。” 她说,根据统计,13至17岁学生当中,有四分之一面临抑郁问题;而居住在巴生河流域人民组屋(PPR)的青少年中,有12%曾考虑自残或轻生。 杨巧双今午在“2025年青年之友倾听计划”推介礼上致词时指出,很多人想要寻求帮助,但始终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害怕被误解,或者不晓得可以去哪里求助。 “因此,青体部与UEM阳光有限公司、精英大学及心灵扶助协会(Befrienders)合作,推动一个免费的情感与社会支援平台——‘青年之友倾听计划’。” 她分享,该计划旨在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安心倾诉自己的心声,而聆听者会在不评判、不污名化和没有偏见的情况下耐心倾听,所有内容将会保密。 隆商场进行3倾听活动 “青年之友倾听计划”将于接下来3个月的首个周六,即11月1日、12月6日及2026年1月3日,在吉隆坡Publika商场进行,时间为早上10时至下午2时。 杨巧双指出,提供免费倾听服务的志愿者受过相关训练,欢迎有需要的青少年前来倾诉。 “大马人都喜欢逛商场,所以当我们在这里提供这项服务时,大家会认为只是坐下来聊天,不会感到压力;若他们需要进一步的帮助,我们也会提供相关资讯。” 她也披露,青体部正与警方密切合作,透过数据和资料分析青少年轻生的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不限年龄任何人都可参与 另外,杨巧双分享,青年之友倾听计划先在雪隆区始跑,一旦成功,将推广至全国各州。 她补充,尽管该计划由青体部推动,不过没有年龄限制,任何需要找人倾诉心事的人士,皆可参与。 同时,杨巧双在会上宣布拨款3万令吉给心灵扶助协会,肯定该会一直以来免费提供心理辅导和援助。 出席者包括青体部总监阿祖拉、秘书长拿督纳古仁德兰、吉隆坡心灵扶助协会主席依达、精英大学校长刘德贵教授及UEM阳光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员哈菲祖丁等。
6天前
6天前
(新加坡24日讯)四马路观音堂近来立告示表明16岁以下者无须求签问卜引热议,庙方发言人透露放上此通告的两原因。 有公众近日在新加坡一个脸书社群贴出照片,指观音堂近来立了告示,表示“16岁以下青少年无须求签问卜,祈求观世音菩萨赐智慧及健康最为重要。” 拥有百年历史的观音堂,向来是新加坡香火最为鼎盛之一的庙宇,庙宇多年来为此闻名海内外,前来求签和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 《新明日报》日前下午走访时,确见庙宇大殿内两旁的柜台上都立起了这则告示。 观音堂佛祖庙信托委员会发言人回复记者询问时强调,并非阻止16岁以下者求签,而是认为这一个年轻群体或许不太需要。 发言人指出,求签是向观世音菩萨寻求建议的真诚之举,乃是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然而近年来庙宇却观察到,有部分家长允许年幼的孩子从签筒中抽出竹签,而这些年龄尚浅的幼童由于缺乏理解力,会将竹签视作玩具对待。 “这样的行为不仅不敬,且对他们也不好。” 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庙宇也观察到该群体中有不少所求之签皆以学习和考试有关。 “虽然学生担心学业成功是可以理解的,但勤奋学习比试图通过求签来预测考试结果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对于16岁以下者来说,通常向观世音菩萨祈求身体健康、福气和智慧,会比求签更为合适。” 有公众目睹 幼童玩签嬉闹 有公众目睹小孩拿签筒来玩闹的情况。 记者走访时,碰上有些家长带子女来上香。带着14岁儿到观音堂的公众林女士(52岁)表示,近来是考试时期,她也习惯了这个时候带孩子到观音堂祈福。 “不过我们主要是来祈求菩萨保佑他读书考试一切顺利、求菩萨让他有智慧,不是要来求签。” 王秀英(65岁,退休)则说,之前确实有在观音堂看到有家长带看起来五六岁的孩子,而且还让孩子拿签筒来求签,但小孩子不懂事就拿签来玩。 “虽然家长有去阻止孩子玩签的行为,可是我也觉得孩子那么小真的不需要求签,好好去拜拜就可以了。” 广品法师:定中生慧 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广品法师回复记者询问时说,年轻人为课业无论是求签或是拜拜,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安定。 ”所谓‘定中生慧’,当你能将心安住、定下来,就能从平静中产生智慧。” 对于青少年因课业求签问卜一事,也是韮菜芭城隍庙总务的新加坡道教总会会长陈添来表示,庙宇不会禁止他们求签问卜。“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是从小就跟着父母来拜拜的,因此大都知道此举的神圣意义。” 他补充,如果看到有年纪小的信徒来拜拜或求签问卜,尤其是在没有家长陪同下自己一个人前来的,会有道士在场为他们讲解或甚至进行辅导。   “例如若是求得下签,就会跟他们说不用害怕,可视为神明的一种提醒,可能 是生活中有哪些部分可以检讨一下。” 图 b024SM09 b024SM10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