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育

5天前
6天前
6天前
(居銮22日讯)居銮中华中学董事长王培荣指出,銮中校友在各个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是办学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展示出銮中全面教育理念的成果。 “目前校方正努力建立校友联系网,希望校友们能多回校,与学弟妹们分享经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创新,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接轨。” 他感谢各方的筹划,在短短4个月内成功主办了多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同时希望学生们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深化对海报设计的认识和欣赏。 王培荣于今早举行的“叶国淞教授海报作品展”开幕礼上致词时,如是指出。 此次作品展透过海报设计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中华文字的魅力,推动本地海报创作发展。 陈来发:叶国淞海报展汇聚智慧创意 开幕人柔佛州留台同学会联合会会长陈来发致词时表示,上述作品展汇聚了叶国淞的智慧、创意和艺术灵感,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作品,更能感受到其背后故事、心路历程和对于艺术的独到见解。 “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于人性、社会和世界的反思。这次展览正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共同思考艺术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叶国淞也是1974年毕业的銮中校友,设计出作品《銮中百年,爱吾銮中》。 他受访时表示,相比起书刊,海报是所有的印刷品中最大的载体,能将设计师的理念宣传到全世界,而他的风格是以汉字为主,创作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銮中百年,爱吾銮中》最初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整理之后才呈现出来,作品中的不同颜色四方格代表不同才华的学生聚在一起,远看是100,横看是中文字的百。” 出席者包括銮中会务顾问孙福盛、校长廖伟强、署理校长吴小燕、文物馆主任高秉益。
7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人工智能是挡不住的浪潮,不管在职场或课堂都是如此。到底人工智能是人类福祉还是人类灾难?日前在星洲日报总社有一场讲座,邀请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和营销科技公司Antsomi联合创始人兼马来西亚数码协会前主席孙德俊,从教育、职场甚至心灵层面来探讨人工智能。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 自从ChatGPT面世以后,高等教育界普遍担心的其中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分辨学生的报告甚至论文是不是由人工智能(AI)代笔。起初,外国尚有一些大学明文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问题是真的禁止得了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吗? 如今,很多大学包括本地拉曼大学都有推出指南,指引师生如何善用ChatGPT。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教授说,学生以后毕业到职场工作,免不了需要使用各种AI工具,所以使用AI工具是他们应该掌握的能力,而不是排斥使用。 科技融入学习是挡不住的浪潮,他举例,以前Microsoft Word刚推出的时候有语法检查功能,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会好好学习语法,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语法检查功能已经非常普遍,现在几乎所有文件软体都有这项功能,如果学生抱着学习心态使用这项功能,他们确实可以增强语法,重点是他们愿不愿意学习。 如果要判断学生的论文是不是由AI工具代笔,他认为在论文答辩的环节就能见真章,因为假设学生纯粹从ChatGPT抄袭而不求理解与思索,他们只怕会在论文答辩时答不上话。 让自己像人是脱颖而出的方法 ChatGPT推出至今快要一年,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说,面对AI浪潮,大学没有办法阻止学生使用ChatGPT,校方能够做的是引导学生善用AI帮助学习,还有让学生明白,拥有自己想法是很重要的一件事,ChatGPT目前还做不到“灵机一动”。 如果学生仅仅借助AI工具搜集资料,这算不算由AI代笔还有待商榷。但如果完全照抄AI的答案,他相信大部分老师还是能够察觉出来,毕竟老师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如有破绽将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关于他提到的“灵机一动”或“灵光一现”,马来西亚数码协会前主席孙德俊深有同感。他说,他有个雇主朋友如今只要收到的求职信看起来像是ChatGPT写的,这位雇主朋友就会马上淘汰这份求职信。 “所以,莫校长讲的灵光一现很重要,今天你怎么样让别人觉得你更像一个人类,是你脱颖而出的方法。有些时候,AI工具可以让你的东西更加正确,但有些时候,AI工具可能会让你更不像自己,大家应该记住这一点。” 有了AI 学翻译还有价值吗? “人工智能AI——人类未来的大幸福还是大灾难?”讲座,由星洲日报、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和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联办,日前在星洲日报总社礼堂举行。问答环节时,有一位考虑读翻译系的观众提问:翻译学在AI时代还有没有选修的价值? 文科出身的莫顺宗说,其实早些年在AI还没有兴起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而翻译之所以是一门学科,是因为翻译不简单,有各种理论和原则,比如翻译讲求“信、达、雅”,ChatGPT也许可以做到“信”和“达”这两点,但是“雅”是很高层次,这一点ChatGPT未必能做到。 “有些人翻译就是很匠气或者很僵化,没有神采,没有个性化。”他说,如果翻译者可以做到“雅”的境界,甚至成为理论开创者,就不用愁没有立足之地。 尤芳达也说,机器虽然可以做翻译,但可能还是需要人类画龙点睛,才能使翻译更加生动传神。又或者翻译者可以先用ChatGPT做第一版的翻译,然后把省下的时间用来琢磨重要的词句,也许一天就能翻译更多篇文章。 他提到一件事,最近拉曼大学来了一位从香港来的校外考委,这位大学老师说,他从上课第一天给的作业就是规定学生要用AI工具生成图像,结果到了大概第三周,学生先投降,说AI工具生成的图像太过千篇一律,凸显不了个人创意和特色。尤芳达说:“从这点可以知道,我们还是需要人才。” 3位主讲者如何看待AI? 孙德俊| 未来所有产业都将围绕AI调整 这大半年来,大家都很焦虑,尤其2022年11月30日之后,当ChatGPT横空出世,很多人开始问“我的工作怎么办?我会不会被取代?” 有篇文章我推荐大家阅读,那是比尔·盖茨今年3月21日在他的Gates Notes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我觉得大家应该注意,他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微处理器、个人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创造同等重要,它将改变人们工作、学习、旅行、获得医疗保健和相互交流的方式,所有的产业将围绕它重新调整,而企业也将通过其使用人工智能的程度来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这段话非常重要,既然所有产业都将围绕AI调整,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这个问题有几个面向,首先是政府机关,我认为政府机关应该制定一个AI策略大蓝图,因为除了科技巨擘以外,其实真正拥有最多个人数据的机构是政府,例如我们的身分证、驾照等等。在引进AI的相关应用时,如何让数据连结起来并且做出最大化和更有效率的应用,我觉得这是政府应该去思考和去做的事情。 教育方面,以前我们学数学,当学到某个程度掌握了数学基本原则的时候,老师会允许学生考试时使用计算机,学生可以用计算机做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我觉得今天的AI就像计算机,我们应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 公司呢,三四十年前自从个人电脑出现以后,公司都纷纷把资讯科技融入公司的营运。如今电脑在公司的营运里面已经不可能不存在了,未来的AI其实就像过去三四十年的电脑,你的公司营运不可能没有AI的存在。 至于个人,我觉得大家应该铆足全力去理解和学习使用AI工具来提高我们工作效率。也许你会问:‘人会不会被AI取代’,这问题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如果你本身在专业上不努力,即使没有AI,你也会被你的同事取代;第二,如果你的同事或你的同业比你更会使用AI工具,你也会被他们取代。 个案1:政府 新加坡政府在2023年2月宣布在政府的营运上引进ChatGPT技术,例如做研究和起草演讲稿。报道中访问了一位项目经理,他说了以下这段话我觉得蛮有趣,他说:“我希望我们的官员因为使用AI省下时间,然后用省下的时间去执行更高级别的任务。这些AI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撰写初稿、书写电邮甚至演讲稿,并且加快他们的工作速度。”这里要强调的是“加快他们的工作速度”,意思是工作效率。 个案2:公司 这是我本身的经验,我记得2020年当我的公司要发布新产品时,我大概花了过千令吉请一个自由撰稿人帮我写一篇新闻稿。经过来回三四轮修改以后,这篇新闻稿写得很棒,定稿后就发出去了。 今年我又要发布一篇新闻稿,我就在ChatGPT做了测试。我把新闻稿要讲的关键字和指令输入ChatGPT,3秒后那篇新闻稿就生成了,结果相当令我满意。我之后大概再输入10至15次左右,ChatGPT就产出10至15个不同版本,但我还是用了第一个版本,当然有修改了一些。 这意味着撰稿人将完全失去工作机会了吗?我不认为,因为新闻稿通常都一板一眼,ChatGPT绝对有能力帮你做到这点。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自由撰稿人,很抱歉,昨天你就已经被ChatGPT取代了。但如果你是一个很专业的高手,可以写非常深入的文章,并且可以满足顾客和市场对你的要求,我觉得你还是撑得住的。 个案3:律师 有一天,有个律师朋友跟我诉苦,说他很忧虑,因为他的客户开始会自己用ChatGPT写租赁合约,都不需要找他帮忙了。要知道租赁合约也是一板一眼,怎么可能难倒ChatGPT呢?这种情况下,这位朋友开始在他的律师楼导入ChatGPT,并且训练年轻律师拥抱AI,比如在做合约的时候,如果有些条款想不通就请ChatGPT帮忙,不过人始终还是很重要,由人去把合约润饰得更好。在AI工具的辅助下,这个律师朋友将他的律师楼定位在以人为本,要用律师专业去辅助高阶谈判和相关法律事务上,这是ChatGPT没有办法做到的。 个案4:摄影师 我有个朋友是非常专业的摄影师,他会把他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做成日历来贩售。AI出现以后,他开始钻研ChatGPT和Midjourney这些工具,凭他的美学眼光,他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生成更专业的AI图像,这让他开辟出摄影之外的另一项服务。当他发现自己的专业受AI某个程度影响的时候,他就进化出另一种专业。现在他既是摄影师,也是AI图像生成师。 我觉得今天的AI就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恐龙,张牙舞爪好像要向我们冲过来,我们要怎样去面对这头恐龙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排除杂音,厘清观念,回归到人的本质。我们可以去做人类擅长做的事,与此同时,我们要学习使用AI,让AI去做它目前最擅长做的事情,再合作把事情做好。 过去百多年来,我们经历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资讯科技浪潮再到今天的AI时代。我觉得人类一直持续演化和进步,生命自会寻找出口,这也是我对AI时代的愿景。 莫顺宗| 人之所以害怕AI 是因为它仿佛有灵性 从学校角度来说,老师包括我自己都担心,以后我们学生的作业可不可靠?作业到底是他们写的还是人工智能写的?老师都会有这个烦恼。 尽管如此,我们老师每个人都跃跃一试,想看看AI是不是那么聪明。有人尝到甜头,尝到AI带来的工作便利,比如前天有一位主管跟我说,他现在都不用找别人帮忙过目他写的双语通告,因为他有一位好朋友叫ChatGPT。 人工智能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它会进入我们的心灵,跟我们一样会思考,而且它速度更快又不会疲倦,学习能力各方面都比我们强,我们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才学会一种语文,它一下子就学会了。 我们说我们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的概念出自《尚书》——“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意思说天跟地产生了万物,而万物里面,人是万物的灵。这个“灵”可以造很多词,比如灵性、灵魂和灵巧。 所谓心灵手巧,我们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我们的手更巧,心也更灵了,所以即使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还是要学习动手,难道就不教小朋友一笔一画写字了吗?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ChatGPT可怕?因为它活灵活现,太像我们,而且比我们更聪明,我们害怕我们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打败甚至取代。 人工智能还仿佛跟万物之灵灵犀相通,它懂你在想什么,直达你的灵魂深处。譬如你说你很想吃月饼,不一会儿你的手机就会出现很多月饼广告,这是为什么大家如此害怕。 但世界不管怎样变,根基还是一样的,天地还是万物的父母。以导航做比喻,导航可以带你去很多地方,但不应该是导航告诉你要去哪里。我们人生是有一张地图的,这张地图是有灵性的地图,绝对不是导航可以取代的。 回到学校的问题,学生要使用ChatGPT你没办法禁止,你应该做的是告诉他怎么用,希望他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学到东西。 尤芳达| 掌握知识已不是生活唯一重要技能 比起以前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次数字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已经不局限于物理世界。在数字世界里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较未知却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掌握知识已经不是生活唯一重要技能,我们还需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应用知识,及如何去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当我们学会更多东西的时候,智慧变得非常重要,比如怎样不人云亦云,怎样才叫适可而止。很多时候,智慧是内心和品格的培养,比如一个人如果不贪心,他就比较不容易被诈骗。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人类从原始时代持续不断去学习,去适应才能活到现在。职场需要的员工,是有成长心态和同理心的员工,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善。 成长心态的意思是员工愿意面对挑战,愿意去学习,愿意去适应。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愿意学习我觉得就不是问题了,比如以前大家都在用马车,需要有人去清理街道上的马粪;当汽车出现以后,马车被取代,这时就需要有人去学习怎样修理汽车。我觉得只要我们愿意去适应和去学习,未来的挑战都是我们可以应对的。 从教育层面来说,心的力量非常重要,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你才能面对诱惑和挑战。 更多【新教育】文章: 香港导演简君晋/开不了机的那10年 从未停止创作 中学老师斜杠儿童绘本作家 Colllab社计手 汇聚建筑师和大学生推动社区建设 独立记者兼摄影师郭于珂/跨过山河寻找被遗忘身影 为西马18族原住民发声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我想向教育部长法丽娜西迪推荐的书是《杏坛岁月》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教育部长,相信您前几日必定获悉,教总促请教育部关注近年来逐渐增加的教师提早退休现象。相信您也知晓,韩国则有老师不堪学生家长霸凌而选择轻生。拥有政治家及律师背景的您认为,要当一名人人眼中的好老师,是否 容易? 尚在求学之时,我们一班莘莘学子常听闻老师投诉输入学生资料的系统常出现技术问题,有些老师甚至得熬夜完成,或是趁天未破晓之际,起身输入各类资料。同时,也常听闻老师反映文书工作繁琐,又或是突然接到调职通知。这些课题对老师而言,已是老生常谈。 长期之下,试问再尽责的老师,还有没有精力认真授课,关心同学们的身心健康? 教育部的掌权者可曾细心聆听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学生被老师甩巴掌、语言暴力案件的背后,教育部是否应该更重视老师的心理健康? 尤今老师于今年8月出版的新书当中,有好几篇文章描绘了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诲人与毁人〉一文中尤老师就提及,数学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扼杀了她学习数学的兴趣。身为过来人,她便在书中提醒老师们教书是一份良心工作,绝对不要以“暴力语言”来“毁人不倦”。 我想,若教育部能减轻教师的行政工作,大家将更能集中思绪和精神,与每位同学在课堂上好好交流,从而减少体罚、语言暴力的事件。 另外,尤今老师也提及她曾与多位问题学生或是患上心理病的同学交涉。她陪着学生去看校方的心理辅导员,进行家访,甚至还到医院探访学生。试问被繁琐的文书、行政工作困扰的老师,是否还有更多时间及精力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 换言之,若有同学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打击患上抑郁症或选择轻生,教育部是否也是幕后黑手呢?不能把责任全加在老师身上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敬的部长,希望您读了这本书后,会发现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想必老师们也更希望能和学生分享知识,而不是对着冷冰冰的行政工作卖命。
2月前
●我想向高教部长莫哈末卡立推荐的书是《野火集》 1984年,龙应台在台湾烧开了第一把野火,燎原之势遍及亚洲华人世界。龙卷风般席卷而来的文章一把一把集成了《野火集》。时间飞快,再过一年《野火集》就40岁了,比我的年龄还大。 二十多岁那年在师范学院读了这本书,当了典型的愤青。对身边种种不公义,内心就会跑出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哪怕自己的力量再微小,要想要去改变这个社会,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最近高教机构娱乐活动演唱会指南闹得沸沸扬扬,里面诸如观众必须男女分开坐、禁止男性表演者穿短裤、演唱歌词需受过校方审查等等的规定,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令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什么年代?怎么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卓越,而我们却不停地在开倒车趋向保守? 部长莫哈末卡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教部发文告要检讨是否有小拿破仑在从中作梗。最终会否迎来U转尚且不可而知。如果可以,我想给他介绍《野火集》里面的这一篇文章——〈机器人中学〉。 身为成年人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用“管训框框”来约束同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美其名是“为了你好”,但最后这些框框都会变成教育工作者证实自己权威的工具。《演唱会指南》毫无疑问会演变成一个紧箍咒,把创意满满的大学生掐得无法动弹。 从这一件事情管中窥豹,高教部如果希望大学生在智育上大放异彩,那就别在德育上拼命往后拉。如此矛盾的举措,我们又怎么能期待顺从听话的“乖”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如龙应台所说,“庸材”的德育之下,根本不可能会有真正的智育。 马来西亚山明水秀,大学在早些年闻名世界,自古倍出人才。然而近几年马来西亚大学的名次总是在“跌跌不休”,人才也在源源不绝地流向其他国家,在其他地方大放异彩。真心希望高教部别再把心思放在无关紧要的地方,而是真正在学术教育上发愤图强。 愿能够借龙应台的野火来燃烧,烧出一片沃土,让马来西亚的教育土壤更加丰饶。 天佑马来西亚。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