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育

我的工作台是一张小小的折叠桌子。它13岁了。还记得当时还在念初中三的我向妈妈抱怨,家里没有一张完全属于我的“读书台”。书本堆在餐桌上,每次吃饭都要狼狈地收拾。妈妈便带我去永旺购物广场,让我自己挑一张。在众多的桌椅中,我看中了印满乘法表和英文字母的桌面,铜色支架,充满童真的折叠桌。 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初中时,桌面上摊开的是数学题,我用铅笔在桌角悄悄写下“加油”两个字。高中时,换成了厚厚的参考书,台灯常常亮到深夜。师训备考周回家,它又成了我的临时书桌,笔记本电脑取代了曾经的作业本。 最难忘的是那些“排兵布阵”的时刻。每逢大考,我就把各科笔记、模拟试卷在桌面上铺开,像将军审视沙盘般规划复习进度。这张不到一平方公尺的小桌子,承载着一个少女所有的梦想与焦虑。 现在我已踏入社会,在异乡工作,它依然跟着我在异乡劳碌奔波。每当我放工回家,我还是会习惯性地用它,作为我的“工作台”。它的边边角角的木屑脱落得愈发明显了,像极了步入中年的男士们所面对的脱发焦虑。但这个“焦虑”承载了我那些奋笔疾书的痕迹。 见证13年的教育历程 最感动的是,这张桌子见证了大马教师特有的工作方式。假期时我会把它带回家,展开在客厅里准备新学年的教案;开学后又在放学后的教室里展开,陪伴一个个需要补习的学生;甚至有时会搬到校园的凉亭,伴着鸟鸣批改作文。它就像马来西亚教育体系的缩影,灵活而坚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展开育人天地。 13年来,它从日用的读书台变成了如今的工作台,但每一次展开,触摸到那些粗糙的边角时,都仿佛在说:加油。在这个追求完美的时代,这张边角破损的桌子反而让我感到安心——它告诉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保持完整,而在于真实地经历磨损,在一次次使用中留下存在的证明。 如今每次展开这张工作台,仿佛开启了一间移动教室。在这里准备的每堂课,批改的每份作业,都自然而然地带着教育的温度。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学生总说我的课堂有特别的亲和力——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教案都诞生在一张承载着教育理想的折叠桌上。
3小时前
2天前
(马六甲11日讯)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佛青)将于12月27至30日,在马六甲八蚌佛子舍举办第44届全国师范佛学生活营。 今年的生活营以《找回37°C的自己》为主题,旨在引导师范生与教育工作者重新发现生命与教育中的温度,在佛法智慧的光照下,重燃教学热忱与慈悲初心。 生活营以“重新发现生命中的真诚、热情与温度”为主轴,通过佛法教育、心灵成长与体验式学习,协助教育者在快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重新校准自我,找回理解、关怀与觉察的温度。马佛青希望透过此平台,为师范生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处“心灵加油站”,让他们在繁忙的教育旅程中获得修心与成长的力量。 黄建荣:让教育工作者找回自己 马佛青甲州联委会主席黄建荣指出,本届生活营睽违多年后再次回到马六甲举办,意义深远。 “15年前,第31届师范佛学生活营也曾在马六甲举行。如今第44届再次回到这片文化古城,象征着传承与延续的美好缘起。希望师范生与教育工作者把握机会,共聚法缘,滋养身心。” 他补充,教师长期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常在忙碌中忽略心灵照顾。这次营会是一个让教育者放下压力,重新连接内心与佛法的契机,愿大家借此机会放松自我、滋养心灵,再次以平静与智慧之心,踏上教育之路。 黄翠苹:重拾教育初心使命 马佛青教育与师范委员会主席黄翠苹表示,师范佛学生活营不仅是佛教教育的重要传统,更是一项兼具信仰传承与教育精神的心灵培育工程。 “教育是一场修行,而修行亦是教育。我们希望透过生活营,让师范生与教育工作者重新感受教育的本质与使命。佛法给予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份内在的觉醒与慈悲,让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能以温度、理解与接纳之心同行。” 她指出,近年来教育环境变化迅速,教师与师范生面临多重挑战与压力,因此更需要学习如何在教育现场中保持内心的安定与觉察。她希望参与者能在4天3夜的课程中,透过佛法的智慧、静心的练习与团体的力量,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与热情。 活动以华语为媒介语 活动以华语为主要媒介语,欢迎师范生及教育工作者参加。报名费用为师范生每人130令吉,教育工作者每人150令吉。报名截止日期为11月17日。有兴趣参与者可联系丘俊杰(011-363 21599)、郑子兴(011-193 77998)或苏哲(017-565 2912)以获取更多详情。 欲报名者只需扫描下方二维码,便可轻松填写报名表,完成报名手续。    
3天前
3天前
5天前
5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第一印象里,老师的工作台一定是堆满学生作业本和文件的。而我的,却是学生画的时装设计图纸。马来西亚技术学院的时装设计室里,我的裁缝工作台静静伫立在靠窗的位置。15年来,它陪伴我走过无数课堂。晨光透过百叶窗,映照在布料与岁月痕迹上,让我心中倍感安定。 每日清晨,当我推开设计室的门,手指轻拂木质台面,便仿佛在与老友问好。剪刀、量尺、划粉各安其位,布料与图纸整齐排列,等待年轻的手去描绘与创造。它见证了许多故事。记得有个学生,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当年她总是最早到、最晚离开。第一次独立画款式图时,手抖得几乎拿不稳铅笔,而这张台子默默承载了她的紧张与期待,陪伴她从生涩到娴熟。去年她重返校园,轻抚台面,笑说:“这台子比老师还记得我当年画错多少次呢。” 创意与坚持在台上绽放 工作台前迎来送走了无数年轻面孔。有的学生手巧,几次便能掌握比例;有的则要反复练习才能画出规范图纸。但无论资质如何,它都一视同仁,静静承载他们的努力与成长。台面上的划痕与笔迹,正是奋斗的印记。课余时分,这里也是我沉思的天地。夕阳西下,我常在台前整理教学心得。深夜,设计室在灯光下格外安静,我尝试新的布样与手法。针线与笔墨交错的声息,成了夜里最美的伴奏。最让我动容的,是学生们围绕工作台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刻。不同的创意在台面上碰撞,布料与图纸交织出无限可能。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我仿佛看到未来的设计师正从这里启程。 15年过去,这张台子早已超越工具的意义。它不仅是教学的助手,更是教育理念的延伸,是匠心与梦想的见证。新学年伊始,当一批批年轻的身影再次聚拢在它周围,我明白,这里传递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态度,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追求,对完美的坚持。我的工作台或许普通,却承载着无数梦想。它让我与学生明白:教育如同缝纫,需要耐心,也需要在重复中孕育创意。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并肩而行,在台前一笔一画、一针一线,慢慢缝织属于他们的人生蓝图。
1星期前
星期五,对小学五六年级的我而言,曾是自行拎书包掏钥匙开门回家的日子。 那年长我6岁的三姐,中学岁月恰与我小学6年同步,上下午班的节奏一致,家人于是把照顾我的重任交托予也仍是个孩子的她。星期五,因为友族同胞中午需到清真寺诵经,学校会提早放学,她和其他华裔同学就可以留校上每周一次的课后华文班,我和她的下课时间就对不上。家人叫我带上钥匙,校车载送抵家后若有陌生人尾随,记得到楼上邻居家去躲,千交代,万嘱咐,还是遇上了恶人。 某日一陌生人跟着我上楼,拿着张地址,说要我带路,我拒绝,正当他想进一步行动,突见家门打开,恰巧那天哥没上班还听见门外声吵探出头来,打救了我。那以后,家人更不放心了,不是谴责却仿佛归咎的压力让三姐难过。她说大家只担心我,却没人关心她每天独自骑脚车经过窄木桥和寂静小路上学是不是也安全,难道要她放弃华文?我望着姐半是懊恼半是委屈落下的泪,说不上一句安慰的话却替她难过,也第一次体会了学华文让学生在现实拉锯中的无奈。 我上的国民型中学,华文列为正课也是必考科,安排稳妥得如此理所当然,相对于三姐的国民学校,幸福的我们如何读懂他们那份游走于珍惜与失落之间、在渴求与放下的罅隙中挣扎的心态?我们唾手可得的幸福,于他们却往往沉重压抑。 华文路上的无声力量 那时,我校未有开办大学先修班,毕业以后全都寄人篱下调到另一所女校就读中六。迎新选科后某日学姐召集,语重心长要我们考虑选读与报考华文,别让这门课停办于我们这届考生。我向来喜欢华文,没对这次的道德与民族精神索求顾虑许多,及至后来带着对华文的热忱也研读至大学毕业。然而,我们在礼堂角落凝重地为担起母语传承的那次秘密聚谈,至今萦绕脑海。那是第二次意识到学华文确有难以言说的无奈。 有人问是谁影响了我走上华文教育的路,是父母吗?还是老师?母亲在我入学前已逝,父亲只受了几个月的学校教育就因祖父故去而辍学当童工。要说影响,或许就是他后来自学认字的精神,以及每天都要买两份华文报纸阅读的习惯,让我在资讯不发达也未有网络的年代,还能因阅报汲取养分而不觉匮乏。 小学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表扬我华文不错,说小六UPSR检定考试华文阅读与理解一定可以双双考A,后来我真考取A成绩回应了她的肯定,及后的中三PMR,中五SPM华文考试都不曾落马。这仿佛是神奇的咒语。当了老师以后,有一次,一名毕业生在感谢卡上写道,她对华文没有信心,却因我在课堂上曾鼓励及肯定她可以考取特优,于是她真的做到了。她的这番话让我回望往昔。 挫折终会在转角偶遇,一帆风顺如何磨练刚毅?我几番跟学生坦承自己STPM的中六华文是成绩单上最差的成绩。在学生惊讶且问是猫还是狗时,我说牵了头大象回家,没有人愿意相信。原来我早不需要用A的加持来显示价值,在他们难以置信的疑惑里我笃定,做了什么比得到什么更让人信服。对语文的喜爱是哪怕未受肯定也绝不动摇的信念。 中学时作文比赛是选人参加而不是规定全校参与的活动,有一年华文老师没选我但她问还有谁要参赛或想推荐谁,我的好朋友举手推荐了我,我感谢她也感谢老师没有拒绝她。那一次我没有因为不被老师首选参赛而自我矮化,也幸运地获得首奖。即便后来我没有再创高峰,但是那次得奖作品贴堂的骄傲让我更领悟到被肯定的意义,以至于我在当老师时更愿意俯下身子去看看没有站在顶端闪耀的孩子,更愿意分散资源让更多孩子得到机会。 华文和教育这条路,每一个细节都是成长路上的石子,前人铺垫而我继续堆叠。我的孩子并未因我华文老师的身分而格外喜爱这门课,又有何妨?只要她还有机会说着读着写着和我及我父辈祖辈一样的语言文字,会感恩先贤前辈护持的牺牲,永不在诸多无奈中挣扎求存乃至贸然放手,就好。 星期五应该是一扇通往周末休憩的门,是哪怕每周仅此一堂华文课时,也足以让思绪诗意地泛向远方的轻舟,只要华文的春天继续开花结果就会抹去我姐一样的泪。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