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成绩

2天前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趁着假期之际,与师训的老同学聚会。好久不见的大家聊着学校发生的琐碎事,发现在同个制度下衍生出来的问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竟是如此相似。 谈到越来越多的异族生报读华校的问题,其中一位同学竟娓娓道出,许多学校为了帮助异族生提升成绩而额外开办华文补习班,导致教师们怨声载道的争议。教师们纷纷抱怨,为何校方要为了配合异族生增加而加强他们的华文掌握能力,进而忽略了华裔生的学习进展,这么做不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听到这儿,我愣在原地,被这一番话震慑之余,也反思出现这想法的个中缘由。 由于学校位置特殊,从我执教以来,每一班都一定有非华裔学生。看到这些学生,我由衷地佩服家长把孩子送进华校的勇气。众所周知,华校的学习环境,以学术为重,功课量肯定会比较多。这些不谙华文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华校,需要面对的压力肯定比送去原源流的学校来得重吧?可为何他们还是坚持把孩子送入华校就读呢? 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引发全球掀起“汉语热”,这一股热潮,衍生出“对外汉语”教育这一个事业。这一股热潮,也到了马来西亚。许多成年人趁着退休之际,也纷纷学习汉语,就像当年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希望掌握多一项语言技能,增加与他们沟通的能力。我国由于拥有多源流小学的优势,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就读,只是希望他们能掌握多一门外语,并不是为了取得特别优秀的成绩。非华裔家长纯粹的本意,无需过度揣摩。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想当年,身为华校生的我们学习华文是得心应手,可学习其他语言可说是困难重重。校方为了帮助我们提升其他语文的掌握能力,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务求我们的成绩不至于落后,可以顺利过渡到中学升学。 同理,学校的非华裔生不能掌握华文,意味着其他使用相同语言的科目也会受影响。为了提升学术成绩,加强学生的华文掌握能力,开办华文补习班也是无可厚非的啊!假若其他学生面对其他语言的问题,校方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吧,这是教育者的责任,何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一说呢? 我始终认为,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育,是我们的使命,只要是我们的学生,应当尽力指导之。为人师者,理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同道们共勉之。
6月前
每晚睡前都会和孩子聊天,一般孩子有心事都会在这个时候透露。某个晚上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他谈起了分配班级的事情。一、二年级是不分班的,那时他的班是第一班。今年三年级就根据成绩分配班级了,他的成绩当然是无法进入第一班的。 他垂头丧气地跟我说:妈咪,我进不到第一班,我让你失望了。 说完他转身面向另一边,我感觉这个动作好像在表达他无法面对我,他觉得自己让我失望了。当一个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他的内在会发生什么事?他或许会觉得自己无能,不够好,也担心自己会因为表现不好而不被爱,不被接纳。 听到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点吓到。原来平时乐天的他竟然有这样的想法,他以为我会希望他进第一班。其实当妈的是知道自己孩子的程度的,我并没有期待他会进第一班。或许是有时为了鼓励他(我自以为会有效),告诉他进步多一点就能进第一班了。孩子在无意间就觉得这是妈妈对他的期待而放在心上。这件事也让我自我检讨,下次说话真的要注意。 听了他的那句话,我问他:你觉得妈咪要你读第一班啊? 他没有回答。 把“人”和“功能”分开 我继续说:其实你没有读第一班也没关系的,妈咪还是会欣赏你其他的优点。妈咪也看到你的进步,你越来越好了。妈咪要让你知道,不管你考几分,读哪一班,爸爸妈妈也是爱你的,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成绩表现挂在嘴边,孩子会觉得父母在意的是自己的成绩。父母需要学会的是把“人”和“功能”分开,并让孩子知道,即使做不好,他依然值得被爱。
6月前
6月前
人们好像总是习惯了,将那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助益的事情,全数归类进“不重要”的分类里。求学的时候,对成绩没有显著帮助的事就不重要;工作的时候,对盈利没有直接影响的事就只是白日做梦。若是耗费时间在其之上,就成了虚度光阴,免不了遭受旁人的不满或是轻视。 这件事似乎逐渐成了社会的一条潜规则——不要做没用的事情,不要说没用的话,不要有没用的想法。久而久之,许多事情被划分了等级,只有站在顶端的那一些,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梦想”。 我生活在这样的规矩里,仿佛戴上了“探测功能性”的眼镜。读一本书,要在意它能否给我的学业、工作带来益处;给亲戚家的小孩买玩具,也要注重玩具是否能够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趁着开斋节连假,我打算进行一年一度的“大工程”——收拾书柜。打开书柜时我才发现,摆在外层的书本,不知不觉全都被工具书所填满,而那些我曾经很喜欢的游记、小说、图册,已经很长时间都不曾被人翻阅了。 虽然在柜子里不会落灰,但我就是觉得它们都蒙上了一层灰灰暗暗的颜色,没有了“生命”。听起来可能很好笑——书本有什么生命?但我总固执地认为它是有生命的,在那些文字、插图底下,藏着的都是创作者的情绪,或汹涌热烈、或隐忍小心,但是它始终都有那么一丝“人味”。 翻了翻我曾经看了无数遍也不腻的小说,我突然想起,曾经的我也属于感受力比较强的人。窗外洒进来的阳光、树叶被风吹过时发出的细微声响、电线杆上跳跃的小鸟、路上来往的行人及车辆……能够静静地感受身侧的一切曾经是让我最享受、最放松的事情。 未必时时都那么重要 那时候,我所有的幸福与满足,都源自于“自由”。自由地放空、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感受。而这种幸福,近乎全数来源于那些“不重要的事”——阳光、大树、小鸟、行人、车辆。这些事情对我的人生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当我感受它们的时候,我很快乐。 就像我爱不释手的小说、游记、画册,他们对我的工作未必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沉浸在它们的世界之中时,我能被小说的情节、游记的照片及文字、画册的细腻精巧带着暂时飞出这个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美。 而当我的心拥有这样一个放松的机会,我就能更有韧性,继续往下走得更远。就像橡皮筋,绷得越紧,断得越快,适度的放松才是长久走下去最重要的一环。我想,不重要的事,其实也并非真的不重要;而那些重要的事,或许也未必时时都那么重要吧。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