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庆日

1天前
(马六甲29日讯)为庆祝马来西亚第68周年国庆,育英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昌明大马,以民为先”的年度主题精神。 熊章圣:校园洋溢浓厚国庆气息 校长熊章圣在致开幕词时指出,爱国不仅仅是唱国歌或挥国旗,更应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尊重。在国庆月期间,全校师生及职员齐心协力布置校园,悬挂国旗、木槿花图案及国庆标志,使校园洋溢着浓厚的国庆气息。接踵而来的活动还有国庆日填色比赛、国庆日庆典、爱国月推介礼和闭幕仪式。 国庆日庆典当天,全校师生穿着传统服装或运动装参与庆典。首先,四至六年级学生上台合唱《Jalur Gemilang》歌曲。校长致词后宣布爱国月推介礼正式开始,全校师生与家协成员手持小国旗展开国庆游行,环绕校园外行走一圈。接着,师生在礼堂一起唱《Malaysia Madani:Rakyat Disantuni》、《Saya Anak Malaysia》和《Tanggal 31》的爱国歌曲。之后,校长带领师生高呼“默迪卡”口号7次,象征独立精神的传承。 讲解2025年爱国月主题与标志后,学生观赏《马来西亚独立史》和《马来西亚国旗的诞生》视频,并参与爱国常识问答比赛,现场颁奖,气氛热烈。 教师精心制作爱国月活动视频 爱国月推介礼闭幕仪式当天,宣布国庆日填色比赛与幼儿园学生传统服装比赛成绩后,师生观赏由老师精心制作的育英学校爱国月活动视频,回顾整个系列活动的精彩瞬间。熊校长随后宣布爱国月推介礼闭幕。闭幕仪式尾声,全体师生手持小国旗齐声高唱《Malaysia Madani:Rakyat Disantuni》、《Jalur Gemilang》和《Saya Anak Malaysia》,为本年度的爱国月活动画下圆满句点。 此次国庆月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也强化了他们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1月前
今年的马来西亚第68届国庆日别具意义,全国各地超过1000名五十铃D-Max车主齐聚一堂,参与由五十铃(Isuzu Malaysia)主办的国庆日车队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爱国情怀与团结精神。 据悉,此次活动共有来自39家五十铃授权经销商的1028名D-Max车主踊跃响应,他们分别从各州出发,驱车前往本地多个景点,与家人及友人一同庆祝国庆。车队所到之处,不仅吸引公众注目,也成为传播爱国热情的流动风景线。 在森美兰州芙蓉举行的一场挥旗仪式上,大马五十铃首席执行官山口朋之(Tomonobu Yamaguchi)赞扬马来西亚人民在庆祝国庆期间所展现的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他表示:“五十铃国庆日车队正逐渐成为一个绝佳的平台,让客户们能够展现爱国精神与自豪感。看到来自不同背景的马来西亚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确实令人倍感温馨。” 与此同时,五十铃轻型商用车部门首席运营官工藤谦一(Kenichi Kudo)指出,此次活动不仅让车主们共庆国庆,也提供机会让他们驾驶D-Max畅游全国美景。他说:“五十铃国庆日车队不仅是庆祝国庆的方式,更是车主们享受驾驶乐趣与探索马来西亚魅力景点的理想时机。” 活动期间,各地经销商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包括果园参观、榴莲盛宴、野餐、旅游观光、跳岛游与极限游戏等,让车主家庭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增进彼此交流。 五十铃方面表示,将继续把国庆日车队活动办成传统,让更多车主透过驾驶D-Max共享团结与爱国的喜悦。(整理报道:郑荣江 Teh Weng Cheng)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一、甜味的宪法(Apam Balik篇) 材料: 面粉200g、砂糖50g、褪色的独立宣言1张、未兑现的承诺若干。 火候: 1957年烈火,1998年余温。 铁板上的面糊鼓起金黄的泡泡时,祖父总会屏住呼吸。那瞬间像极了1957年8月的那个黎明——太早翻面会塌,太晚则焦。他的手掌布满烫伤的星图,每一道疤痕都对应着某个历史节点:食指上的硬茧是橡胶园时代的遗产,虎口的裂痕则刻着独立前夕的焦灼。 “看准气泡,”他用福建话教导我,“等边缘翘起再翻,像国会表决那样干脆。”铁板上的油渍早已渗入金属纹理,勾勒出半岛的形状。某些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茶室纱窗,那些油星会突然闪烁,宛如当年联盟旗上的十四角星。 哈山总在糖粒将化未化时到来。这位退休的邮政局职员,能精确指出每项政策转向的日期。“甜度不对了,”某天他盯着红白糖粒说,指尖轻叩铁板边缘,“现在的糖,包装袋上都印着不同条款。”祖父没有抬头,只是将煎饼对折,压出一道锐利的折痕,恰似宪法第153条的但书。 1998年的季风格外潮湿。铁板下的火苗奄奄一息,面糊需要更久才能成型。某个黄昏,当祖父第三次擦拭蒙雾的老花镜时,一个穿公务员制服的马来青年蹲在摊位前。“父亲说您该用这个,”他递来一块用香蕉叶包裹的椰糖,“老顾客的账,不能赖。”祖父的手突然抖得厉害,融化的糖浆在铁板上画出歪斜的国界。 20年后,孙子的改良版Apam Balik铺满巧克力酱和拉丝芝士。他不再关心面糊的黄金比例,只管举着手机拍摄食物拉丝的瞬间。“太甜了,”我尝了一口,黏腻的糖浆糊住上颚。孙子却笑得灿烂:“现在流行这样。” 茶室角落,哈山的轮椅停在老位置。他的孙女正用叉子分解无糖版的煎饼,动作精准如解读联邦法院判例。铁板早已换成不粘材质,但每当面糊鼓起泡泡,我仍会下意识屏住呼吸——那些未及翻面就已塌陷的,那些熬过头变得焦苦的,都在蒸汽中浮沉着68年来未能达成的完美火候。 最后一炉煎饼出锅时,祖父的旧围裙还挂在门后。油渍在布料上凝结成深褐色的群岛,其中最大的一块,形状恰似当年英属马来亚的版图。 二、绿色的休战协议(Cendol篇) 配方: 班兰叶汁30ml、椰浆100ml、红豆(1971年限量版)、绿豆(新经济政策特供)。 禁忌:搅拌时勿谈敏感课题。 1971年的开斋节前夕,班兰叶的香气笼罩着吉隆坡中央市场。阿昌伯的Cendol摊前排起长队,不同肤色的手同时伸向那碗翡翠色的甜品。红豆与绿豆在椰浆中沉浮,像极了这个国家正在重新洗牌的种族关系。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马来顾客突然多了起来。阿昌伯悄悄调整配方:多加一勺班兰汁,少放一勺糖。“颜色要够绿,”他对我说,“但甜度要刚好,太甜会腻。”就像政府宣传的“重组社会”,表面是扶弱政策,内里却是精准计算的甜度分配。 我的马来同学法依扎总在放学后偷偷来买Cendol,在回家前仔细擦净嘴角的椰浆,她知道母亲对“外来食物”总有顾虑。但那个下午,当红豆不小心沾上头巾,我们笑作一团——有些隔阂,原来可以被甜味融化。 2001年,阿昌伯的摊子被市政局以“无执照”为由查封。3个月后重开时,摊位上多了张清真认证。绿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玉米粒。“现在叫Cendol Moden,”他苦笑着,“但老顾客都知道,后巷有‘传统版’。” 去年开斋节,我看见法依扎带着女儿来买Cendol。小女孩兴奋地指着红豆问:“这是什么?”法依扎犹豫了一下,最后说:“这是……马来西亚的味道。” 400字的篇幅里,这碗Cendol见证了族群隔阂与和解。它的甜度会变,配料会改,但翡翠色的基底始终未变——就像这个国家,再怎么重组社会,终究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存。 三、酱色的抗争(Hokkien Mee篇) 秘方:老抽150ml(需经三季季风曝晒)、猪油渣(沉默年份酿制)、粗面(手工揉入月光)。 禁忌:光照过强易挥发本色。 林老师的酱油缸总摆在教室角落。那年教育局来人检查前,他把被红笔删改的课本浸入黑褐色的液体。“看好了,”他捞起一页〈师说〉,纸上的墨迹在酱色中愈发清晰,“真金不怕火炼,好字不怕酱染。” 雨季来临时,整条茨厂街的福建面摊都加大了火候。浓白的蒸汽里,炒锅铲与铁锅碰撞的声响,竟与隔壁华小晨读的《三字经》节奏暗合。林老师教我们一个诀窍:吃面时要连酱带汤啜得簌簌响,“让那些耳朵知道,什么声音才配叫母语。” 后来他在病床上仍坚持用那缸老抽写春联。墨汁沿着宣纸纤维晕染开来,比医院走廊张贴的《国语使用规范》还要黑上三分。临终前他塞给我一瓶浓缩酱汁:“收好,这是用1987年的阳光晒的。” 如今面摊第三代传人阿杰改用日本淡口酱油。“现在流行透明感,”他晃着琥珀色的汤底。我儿子却趁他不备,往碗底抖落一撮黑乎乎的渣滓——那是从林老师遗赠的酱缸底刮出的陈年沉淀。 “阿太没说错,”孩子舔着乌黑的嘴角,“黑到极处,反而看得最清。” 四、咖哩式的融合(Curry Mee篇) 配料: 黄面(唐山记忆)、咖哩粉(印度洋季风味)、叻沙叶(甘榜童年)、猪血(2008年后巷特调)。 备注:分锅煮,同炉食。 2008年政治海啸后的槟城,林叔的咖哩面摊前排起了跨族群的长队。这位经营了30年的老摊主,突然面临甜蜜的烦恼——他的汤锅要同时满足清真与非清真顾客。 “以前哪有这么麻烦,”林叔边搅动汤头边抱怨,“现在得分两锅煮。”一锅用椰浆,给穆斯林顾客;一锅加猪血,给老饕们。但深夜收摊前,他总会对熟客眨眨眼:“要‘特别版’的,后巷等着。” 这碗浓汤里沉浮着马来西亚的灵魂:黄面是中国移民带来的,咖哩是印度劳工传授的,叻沙叶是马来本土的。我的印度裔朋友克里希纳常说:“谁会在意这些食材的出身?好吃就行。”就像他的婚礼上,清真餐与烧肉并排摆放,宾客们在同一支〈Rasa Sayang〉旋律下共舞。 去年开斋节,我看见一个戴头巾的年轻女孩在摊位前犹豫。林叔二话不说,舀了碗椰浆版的递过去:“尝尝,保证清真。”女孩尝了一口,突然用福建话说:“阿公,汤头淡了。”林叔愣住,随即大笑——原来是他20年没见的混血孙女。 这碗咖哩面教会我们:真正的融合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高温熬煮中,让每种味道都保持本色却又彼此成全。就像林叔常说的:“我的炉火从不熄灭,左边煮着椰浆,右边滚着猪骨,蒸汽在午夜交融成同一片雾。” 五、酸味的觉醒(Assam Laksa篇) 汤底:鲭鱼(洄游在2018年季风期的焦虑里)、亚参膏(古法熬煮的民主原浆)、黄瓜(切得比政策承诺更薄)。 火候:文火慢炖的期待,猛火快炒的变数。 萍姐的刀在砧板上敲出紧迫的节奏,将鲭鱼剁成大小不一的块状。“肉厚的部分要多煮会儿,”她说,“就像某些承诺,需要更长时间兑现。”汤锅里,亚参膏正在溶解,把清水染成回忆里马六甲海峡的黄昏色。 投票日前夕,酸柑被对半切开时喷溅的汁水,灼伤了她的眼角。“这才够劲,”她眨着发红的眼睛,往汤里又加了一把辣椒,“太平顺的汤头,会让人忘记身在何处。” 熟客们发现,今年的汤碗边缘多了一圈细小的刻度。退休教师陈先生数了数,正好是62道——与国家的年龄相当。他的汤匙在碗底捞起一块鱼骨,形状意外地像半岛地图。“连鱼都懂得洄游,”他喃喃自语,“而我们还在学习如何停留。” 计票当晚,萍姐的摊位反常地亮着灯。电视机的蓝光映在汤锅表面,随着票数起伏波动。当最终结果揭晓时,她突然往锅里倒进一整瓶亚参膏。沸腾的汤水溅在招牌上,恰好冲掉了“政府认证”的贴纸。 第二天,老顾客们在酸得让人流泪的汤里,尝到了某种陌生的回甘。新来的实习生指着招牌问:“阿姨,这行小字什么时候加的?”萍姐头也不抬地切着黄瓜:“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没人注意。” 有人看见她在收摊后,把剩下的汤料倒进了槟城海峡。退潮时,那些辣椒籽和香茅梗在沙滩上排列出奇妙的图案,像极了某个被海水冲淡的选区边界。 终章、炊烟里的版图 最后调味: 祖父铁板上的油星1滴、孙子手机里的汉堡照片1张、黄昏时三语诵经声的化学反应。 68年后,我们的国界仍在餐桌上蜿蜒。清晨的巴刹里,马来大叔的Apam Balik炉火未熄,印度阿姨的Cendol泛着翡翠冷光,华人老伯的炒粿条镬气灼人。炊烟交织成网,网上挂着三代人的记忆——祖父的铁板、父亲的汤勺、儿子手机里的外卖订单。 孙子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汉堡广告的芝士黄得刺眼。他问:“为什么阿公的酱油瓶这么黑?”我没说话,只把老抽滴在他舌尖。他皱眉:“咸死了。”可10分钟后,他偷偷用薯条蘸了第二滴。 黄昏的厨房里,三种诵经声在纱窗外发酵。我守着最后的炉火,看槟城亚参叻沙的酸雾、吉隆坡福建面的酱色、新山咖哩的辛香,在排气扇下达成短暂停火。冰箱上贴着孙子画的“全家食物地图”:汉堡包和椰浆饭手拉手,旁边歪歪扭扭写着“Semua Sedap”(都好吃)。 阿财师傅的遗物——那把铲边卷曲的铁铲,如今挂在网红咖啡馆当装饰。马来食客在下面摆拍,没人注意铲柄上暗红的指印,像1969年那场暴雨后,街角未洗净的斑痕。 最后一缕烟散去时,孙子把汉堡包装纸折成纸船,放进洗碗池。“阿公,明天吃什么?”他问。我望向窗外,月亮正悬在清真寺的新月尖上,圆得像个完美的Apam Balik。 “明天啊,”我擦净老抽瓶口的油渍,“看你的手机推荐什么。” 灶台余温里,68年的油星渐渐凝固成琥珀。 相关文章: 辛平涛/蜗牛 辛平涛/父与子的力学 辛平涛/越调练习备忘录
2月前
1. 扯旗 从这一面看是正的 从那一面看就反了 静止的时候揉成一团团结的样子 风一吹就拉紧表面 方向和角度都随着风向 颠三倒四地起舞乱颤 它的图案是不对称也不均衡的 怎么吹都不是 更不需要是 也许这正是它的设计和使命的真实面 让那星月把人间照成负负得正的条纹割裂式镜子 与不对称不均衡的现实一经拉扯 恰恰完成里应外合的对称与均衡 只等风力消停的时候 又会再次一起 下垂:一团团一结结不分反正对错你我他地 暂时安静下来 2. 乱曰:某后记 后资本已经把后人类后归化成后一个后民族 所谓后左后右都是后部落 所谓后党争争的依然是后资本之后宠 所谓后货币都是后乡音 以后黄金为后地方后腔调的后普通话 所谓后穷人都是后钱器时代的后原始人 面对后进化后天演和后感情主义的后淘汰 所谓后反抗都是后冥顽后不灵的后化外后亡民 所谓后爱恨都是后投入后汨罗的后心意:后投资后投怀 后送抱,让后溅起的后水花化作一把把后暂时性后钥匙 一次次打开后宝箱那样后打破后自己后水面后镜像 后纪念那后完美后失踪的后本体,有后拜有后保庇 以后资本获得后宝藏,或后变身后成为后宝箱: 一跃后汨罗,化作后龙舟 所谓后团结就是后集体后划动后各自后龙舟 用后各自后所属后鼓声后响应后一个后游戏后规则 后航向后单纯后健康的后娱乐 后航向后永远后不沉没后不忘的后文化后底蕴 相关文章: 邢诒旺/探寻万里以外的曙光 邢诒旺/地狱乐八首 邢诒旺/病毒笔记:最漫长的除夕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每逢国庆日来临,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国旗。车子上、商店里,甚至人们的衣着配饰,也常常能看到国旗的元素。国旗迎风飘扬,确实能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让人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然而,爱国情怀是否就等同于挂国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的爱国,不该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融入我们每天的思想、行动和责任感里。 首先,一个国家的安定发展,需要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持。如果大家都走捷径、占便宜,甚至违法乱纪,再多的国旗和口号也只是装饰。守法,不只是为了避免坐牢,更应体现于生活中的小细节,遵守交通规则、不逃税、不滥用关系、不乱丢垃圾。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才是最实际的爱国表现。 其次,爱国就是把本分工作做好。学生专心上课,老师用心教书,医生救死扶伤,公务员廉洁为民。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岗位做好,国家自然会一步步变强。正如老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不只是喊口号,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付出。 再来,在多元社会里,爱国更代表互相尊重。马来西亚是多种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群体,不顾别人感受,甚至挑起矛盾,这样的“爱国”只会让社会分裂。真正的爱国,是懂得团结和包容,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点。只有大家彼此尊重,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能团结一致。 同时,爱国也不是盲目歌颂。真正爱国的人应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希望国家进步,就必须指出不足,推动改进。批评不是唱衰,而是鞭策;质疑不是不忠,而是希望国家少犯错。历史证明,正是因为有敢发声的人民,许多国家才避免走上衰落。 此外,爱国还是一种教育和传承。父母、师长和社会,都有责任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让孩子明白,爱国不是喊几句口号,而是落实在习惯里:不浪费、不污染环境、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当这种意识一代代传下去,国家的未来才会真正稳固。 最后,爱国还体现在我们走出去的形象。无论是出国旅游、读书还是经商,别人看到我们守时守信、礼貌待人,就会对马来西亚加分。我们的言行,不只是个人形象,也是一面会走动的国旗。 综上所述,挂国旗是其中一种,但绝不是唯一的爱国方式,爱国更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真正的爱国,是落实在守法、尽责、团结、监督、传承与良好形象之中。它或许没有热闹的仪式,却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国家一步步更稳健地向前。 爱国,不只是节日的热情,而是每天的选择。唯有如此,当国旗飘扬时,我们心里才会真正感到骄傲和自豪。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