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华小

4天前
4天前
5天前
6天前
报道:李彩婷 (芙蓉9日讯)在森州82所华小当中,共有17所走过了百年岁月,其中最年长的华小已经迈入114岁! 百年前,当南来先贤在异地艰苦打拼,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后代能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完善的教室,先贤就在会馆、神庙、甚至店屋里设立简陋私塾,他们深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百年校龄,不仅仅是一串数字,而是一段段无数人接力维系的故事,森州这17所百年华小,如同文化的灯塔,照亮着教育的未来之路。 从清晨朗朗书声到今日科技教学,这些百年华校见证了时代更迭、文化坚持与教育价值的深根。 面对未来,它们是否能迎来第二个百年,需要整个社会持续守护与扶持。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人相信教育、珍视文化、坚守初心,那么华小的灯火,必将永不熄灭。 森州17所百年华小遍布各县,以芙蓉县最多,共有7所,分别是走过112年的芙蓉中华小学与文丁中华小学、历经107年的芙蓉振华小学与晏斗中华小学、106年的汝来国民华小、101年的芙蓉启华小学、以及100年的芙蓉培华小学。 其次为波德申县,共有4所,分别为波德申中华小学111年、老港中华小学110年、瓜拉芦骨峇都依淡华小105年、船头育华小学102年。 在仁保县,共有两所百年华小,分别是阿逸依淡中华小学104年、马口启文小学100年。 在日叻务县有走过了114年的知知港群英华小、淡边县金马士国民华小105年、瓜拉庇劳县丹绒怡保中华小学104年、林茂县林茂育华小学100年。 走过世纪风霜,这些百年学校在步入百岁之际,校方都会举办隆重庆典,除了是庆贺,更是向历代为学校付出心力的先贤与前辈,致上最深的敬意。 森美兰华校董事联会会主席萧福才说,一所学校能走过百年,是很不容易的事,而森州至今有17所华小达百年,他期许这些学校能持续培育新一代人才,更希望它们未来能再创200岁的新里程,当然,他也希望州内其他华小也能生生不息。 不过,他感慨地说,这些百年华校,多数曾历经学生人数破千的光辉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结构改变,如今多数仅剩数百名学生,然而,他也看到转机。 “随着华文成为全球关注语言,越来越多友族家长都愿意将孩子送往华校就读,这使得华校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堡垒,更是多元融合的摇篮。” 他指出,森州无论是过百岁或是未足百年的华校,在如今与全国各地华校一样,都面对着各种挑战,除了华裔生骤减,尚面对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华社至今仍然非常重视华校的发展与传承,只要华校有需要,都能一呼百应。 据他所了解,市区的百年华小,在目前仍以华裔为主,但在郊区,不少华小则会融入比较多友族学生,他相信许多人都了解,郊区里的华裔,多为长者留守,年轻人都移居城市,导致当地华小的华裔生来源日减,而友族生成了华小新希望。 无论如何,他强调,大马的华校,是中国、台湾、香港之外,保留华校特质最完整的国家。 同时,他呼吁华小必须与时并进,尤其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教育时代,华小应更加掌握科技趋势,让百年学校不只延续,更能开创新局。 全国校长职工会森州分会主席李治𣚦强调,百年华校的存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直言,当年先贤飘扬过海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为了后代有受教育的机会,生活再苦、再穷,也坚持办学。 “时至今日,我们要继续守护这些百年华小,即便学生人数不如以往或严缺,也绝不能让这些学校调零,否则就会对不起当年创校的先贤。” 他也认为,现今不少华小有友族学生就读,这不只是趋势,更是文化交流的良机,让更多族群了解华人文化,是华校存在的另一种价值。
7天前
1星期前
(昔加末7日讯)第18届一批善心人士移交7万7400令吉助学金予昔县华小129位清寒子弟,让该组织18年来对昔县华小的义款累积高达181万8600令吉。 代表一批善心人士的沈潺泽表示,他们秉承“积沙成塔、众志成城“的原则筹款,而不是由数位人士包辧善款的总数。 他说,他们每年根据各县目标来筹募助学金,因此不会有多余的善款累积至隔年。他欣见昔加末利民达拿督李家发加入阵容后,也带动更多善士共襄盛举。 昔加末华小行政人员联谊会主席周艺雄表示,今年7万7400令吉善款惠及129位清寒子弟,他们各获600令吉助学金。18年来对昔县华小百多万善款,承载爱心、希望与梦想,帮助无数的家庭和学生。 他特别感谢以沈潺泽为首的善士,发心和坚持造此举持续18年,并感谢拉美士德教会紫泰阁多年来协调筹款工作。 他感谢苏福成夫妇、纪念陈美玲女士基金、陈宗州议员、利民达宜购(ECO SHOP)有限公司旗下惜福关怀之家、梁剑明以及所有热爱华小的人士、各华小董家协成员等。 彼咯州议员陈宗表示,此项在柔佛10县市的善举,迄今累计发放超过2000多万令吉,协助清寒家庭的孩子完成求学梦。 他期许今天受惠的学生和家庭,在未来有能力时,能够秉持感恩之心,向善心人士学习,支持这项助学基金,让此善举生生不息循环下去。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峇眼拿督2日讯)峇眼拿督华文发展委员会顾问陈逸发指出,国中才是华小教师师资的根本来源,唯有确保国中华文班能够顺利开班,并拥有充足的华文教师,才能形成健康的华教循环体系。   他说,教育部必须确保国中华文班拥有足够师资,避免重演过去一些国中华文班因缺乏老师而导致学生无法上课的情况,甚至最终被逼取消正课,沦为课后母语班。   “这种情况不但削弱了学生学习华文的信心,也使许多学生被迫弃考华文科,长期而言将冲击整个华教体系的发展。”   完善华教生态须从源头着手   陈逸发强调,一个完善的华文教育生态,必须从源头着手。国中有华文班,学生才会持续学习华文,也才有机会报考师训学院的华文科选项,未来成为华小或国中的华文教师。这样一来,才能形成从国中到师训再到华小的正向循环,为华教培养更多生力军。   他指出,过去多年,华社在独中发展方面投入大量心力与资源,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独中毕业生受国家教育政策限制,无法直接到国中或华小任教,因此若要从体制内培育华文教师,国中无疑是关键的一环。   “华社除了支持独中,也应关注国中华文班的发展。教育部与华社应携手合作,共同确保国中华文教育的延续与壮大。”   教育部长法丽娜在国会中表明,教育部将在2025年度招募200名华文科选项新教师,并且重申凡有至少15名家长提出申请的国中,即可依1996年教育法令(法令550)开设华语课,陈逸发表示感谢。   陈逸发说:“这是一个正面的信号,显示政府开始关注国中华文教学的迫切需要。希望教育部能在落实过程中,优先考虑师资的分配与培训质量,确保每一个有需求的国中华文班都能顺利开课。”   他最后强调,国中是华小的根本,师资是华教的命脉。唯有让国中华文教育稳健发展,才能让整个华文教育体系长远延续,扎根马来西亚。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