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二战

6天前
(新山16日讯)二战时期,不少华裔青年参与抗日,奉献青春与生命,也创作抗战歌曲,至今仍在马新两地传唱。柔佛州老友联谊会将于11月2日联合新加坡老友年初三聚餐筹委会在新山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音乐会”,借此回顾历史,提醒各界珍惜和平。 上述音乐会将于11月2日(星期日)下午2时至4时,在新山宽柔中学讲堂进行。入场免费,惟事先须向工委会索票。 音乐会分别由柔佛州老友联谊会的华乐团、合唱团,以及来自新加坡的老友歌队,以华乐合奏、独唱、小组演唱、合唱方式呈献。独唱歌手包括:黄伊文、黄子强、潘期浩、唐翎、周添宝、王永鸿、李秀莲。 柔佛州老友联谊会主席兼活动工委会主席张北琛,今日联合联谊会副主席何声让、活动工委会的总协调杨秋顺、监制谢宏凯、歌唱指导唐翎等召开发布会,诚邀各界出席。 张北琛表示,音乐会以“和平之声、团结之歌”为主题,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传递人类对和平的共同向往。 他强调,艺术无国界,歌声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心灵,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信念。当今世界依然充满挑战,战争、冲突与分裂的阴影仍未消散。人们必须携手努力,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国际秩序。 他认为,年轻一代更应了解历史、担当责任,成为和平的传承者与捍卫者。 另一 方面,唐翎表示,音乐会上半场将演唱中国、苏联、意大利等外国歌曲,如《游击队歌》、《黄河怨》、《保卫黄河》等。当中,来自新加坡的老友歌队将用俄语朗诵与合唱《喀秋莎》,是亮点之一。 “下半场则以马新两地的本土抗战歌曲为主,包括《卖花词》、《告别马来亚》、《难女曲》、《保卫马来亚》。” 另外,杨秋顺说,二战时期,马新两地无数华人被日军杀害。许多青年参与抗日活动,并通过创作抗日歌曲,传扬抗战精神。 他指出,当时在马来亚流传的本土抗日歌曲,有《卖花词》、《难女曲》、《滇缅公路》、《马来亚颂》、《抗日胜利进行曲》等。 另一方面,谢宏凯透露,音乐会进行之前,大会将播放视频,让出席者通过旧照片和历史简介,追忆历史。 何声让表示,过去那段抗日历史,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两团希望藉音乐会,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同时劝戒各界铭记历史教训,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平。 大会将现场赠送每人一本精美音乐会册子。由于座位有限,有意者请尽早索票,以免向隅。联系人:黄淑珍(016-742 2980)、杨秋顺(017-773 7853)、陈蕙梅(016-791 2200)、何声让(012-707 2509)。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在《相遇》,米兰·昆德拉重申了小说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也相应的思考了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画家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到作曲家杨纳杰克(Leoš Janáček)。 《相遇》是评论集,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另一道拿手好菜。加上作家对于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把关甚严,贵精不贵多,在此之前,就只有《小说的艺术》(1986年)和《被背叛的遗嘱》(1992年)叫不少读者津津乐道。而在《相遇》之前,则有《帷幕》(2005年)。 在《相遇》,米兰·昆德拉重申了小说无可取代的独特性,也相应的思考了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画家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到作曲家杨纳杰克(Leoš Janáček)。 ◢他为杨纳杰克打抱不平 本书最贴近作家的,就是关于作曲家杨纳杰克的两篇文章,被概括在〈我的初恋〉的部分。米兰·昆德拉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认识到杨纳杰克的作品,1990年代初曾经给法国的音乐杂志写乐评,专注于那个时期录制出版的杨纳杰克作品。杨纳杰克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终其一生定居于布尔诺(Brno)——也是米兰·昆德拉的出生地——比较捷克的首都布拉格(Prague),是一个外省,而布拉格,也不过是欧洲的外省。以米兰·昆德拉的角度看来,杨纳杰克就像是单脚跟欧洲的其他作曲家赛跑,年过50岁才终于受到关注。不过即使在去世之后,作品依然受到相当程度的误解和曲解,米兰·昆德拉举例说,就连知名的音乐辞典,也把作曲家介绍得一塌糊涂。通过〈我的初恋·单腿人伟大的长跑〉,米兰·昆德拉为杨纳杰克打抱不平,并写了〈我的初恋·乡愁最深的歌剧〉解析作曲家独特的作品〈狡猾母狐狸〉。 ◢他介绍意大利冷门作家 本书的最后一篇:〈《皮》:一部原小说〉,可以说最丰盈,也是难懂的一篇——被安排在最后一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米兰·昆德拉谈小说的形式,分析了意大利作家库尔齐奥·马拉帕尔泰(Curzio Malaparte)的两部作品:《完蛋》(1944)和《皮》(1949)。马拉帕尔泰的作品应该是没有译介成为中文,我对马拉帕尔泰一无所知(编按:中文版《完蛋》2016年出版;《皮》则是2017年出版,出版社同为吉林出版集团,书讯见下方【延伸阅读】)。不过,相信米兰·昆德拉也深知认识这位作家的读者不多,所以他的介绍非常仔细。马拉帕尔泰在二战期间曾经是战地记者以及盟军联络官,认识许多二战时的高官显要,也见过一些当时尚未广泛流传的恐怖血腥场面,这些经验被写进他的两部小说里边。不过,米兰·昆德拉强调,马拉帕尔泰的小说不是一般的纪事/纪实文学,他充满文学美学的企图心,形式严谨兼具原创,隐喻与整体连翻的重复与变奏,前后呼应,达到了作品整体的统一,回到了小说最原初的形式。 ◢他拓宽了读者的眼界 世界文学、艺术与音乐,都是比一般的兴趣爱好的门槛来得高,由于语言文化与地理因素,更叫人不得其门而入。又或者,被错误的引导,曲解了作品的原意。米兰·昆德拉写的文章,慎重地选择了切入点,不仅提出独特的观点,也挑出相关作品的核心价值,大大提高了读者的眼界。在他的笔下,杜斯妥也夫斯基、贾西亚·马奎斯、贝多芬和荀白克都变得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挑起了我对一些陌生作家的兴趣,比如奥斯卡·米沃什、马瑞克·边齐克等,希望有机会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对许多青年而言,二战仿佛只是课本与黑白照片里的故事,虽真实却遥远。然而,马来西亚出生的台湾导演廖克发却认为,这些事离我们并不远。时代更迭,人性却未曾改变,战争的恐惧与希望只是以另一种形式沉睡在记忆深处。 “一个國家没有紀錄片,就像一个家庭沒有相簿。”──帕里西歐‧古茲曼(拉丁美洲紀錄片導演) 成长于橡胶园的廖克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成为导演,能走访各地记录这些被遗忘的故事。一路走来,他始终相信:不要否定自己的好奇心,也不要否定自己有力量去寻找答案。因此,他选择以镜头拾起片段,让宏大的历史重新回到人的故事里。 廖克发的最新作品《由岛至岛》,主要记录了日本帝国内的台湾士兵、医生与生活在东南亚的海外台湾人经历,于7月24与25日先后在南方大学学院和大同韩新学院放映。谈及为何让这部纪录片回到马来西亚与观众见面,他坦言,这原本就在计划之中。 用影像把历史装进记忆里 廖克发在座谈会与放映会上多次提到,《由》最初的拍摄方向,是关于二战时期海外台湾人的故事。在拍摄这批老人的过程中,他也同步展开田野调查,才意外发现日本占领东南亚期间,竟有不少台籍战俘与士兵分布在当地替日军工作。这个发现如同拨开尘封的缝隙,让他意识到历史的另一个面向。也正是这份好奇,推动他用影像将这些逐渐消逝的记忆保存下来,使原本只计划拍摄一部约90分钟的纪录片,在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中,片子越拍越长,形成了一部长达近5小时的巨作。 谈到拍摄过程中最令他难忘的片段或受访者,廖克发认为,其实每位受访者都有各自的动人之处。无论外界是否认同他们的政治理念、想法或立场,都必须感谢他们愿意把那些尘封的故事诉说出来。“我很少会让受访者仅以单纯提供知识的角色出现在片中,通常只有当他们展现出人性的某个面向时,我才会将其保留在影片里。”他所说的,大概是指走进镜头的这些人,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在他们的言语与沉默之间,映照出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记忆与教育影像的关系 对年轻世代而言,短视频模式更贴近他们的日常,观影时也习惯倍速播放。然而,这样的趋势其实正在悄然改变我们记住历史的方式。在短视频盛行的年代,要他们静下心来观看一部长达近5小时的纪录片,确实并不容易。正因如此,《由》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廖克发透过教育推广计划,尝试将影像真正带入记忆教育之中。 在这项计划中,影片被精选为5个不同主题的片段,并搭配教案,免费提供教师申请作为课堂教材。这不仅让《由》在影院之外延续了生命,也使历史能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被理解与感受。此计划由影像教育工作者黄诗婷负责设计与执行。她现就读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投入影像教育推广已有5年,致力于透过影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展开对话。 对此,黄诗婷分享她与历史教师合作时的观察,即现今学生对影像的可接受时长越来越短。过去,他们还能在影片开头的3到5分钟保持兴趣,如今有的学生甚至在影片播出1分钟后,就开始失去专注力。因此,在推广该教案时,他们顺应时代与学生的观影习惯,将影片截取为约20分钟的片段,分段播放,并在每次播放后安排讨论,确保学生能够吸收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她进一步指出,在推广影像教育时,会和学生讨论到“电影的完成是在观众观看的那一刻”。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联想到自身的生命经验与过往记忆,将影片体验与个人经历结合,最终形成独特的感受。因此,在活动设计或课程讨论中,他们会尽量从学生的生命经验出发,让讨论内容贴近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谈到影像与记忆教育的关系时,黄诗婷特别强调,影像本身具有情感召唤的力量。让观众在被触动之后,进一步追问这份情绪背后的历史与议题。她希望透过影像教育,引导观众不再只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参与理解与解读的过程。廖克发也补充道,影像能传达许多文字无法呈现的细节,如一个人的眼神、语气、情绪,往往比知识更具震撼力。“当你看着一个人的眼睛,对他说‘我要送你上战场’,那种共鸣是任何课本都给不了的。” 在时代中顺应 VS 坚守 在影像传播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短视频成了年轻世代最熟悉的媒介。但面对这样的趋势,廖克发却有着不同的坚持。“我本来就不热衷于做带有‘洗脑’意味的工作,所以并不担心,也不觉得有必要刻意将作品做得很短或很长。只是在面对影像时,这是我无法妥协的部分。”在他看来,青少年与年轻人并非无法触及,反而是可以被引导、而且需要被引导的。 他进一步指出,短视频并不会让人获得更多记忆,反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把原本属于人的情感与记忆能力交给了机器。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就像快餐文化。吃久了,身体才会显现出问题,人们才意识到隐患。但即便如此,仍有人选择继续,这终究是个人的决定。 “没有记忆可以提醒,没有记忆可以哀悼,也就没有记忆让自己有勇气。”这是廖克发最后总结的一句话,像是跟年轻世代的一个对话。 对当代年轻世代而言,记忆不应只是停留在课本里的名词,而是一种与当下对话的能力。唯有直面记忆,历史才不会属于遥远的故事,而是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养分。 记者后记 过去虽曾零星看过片段,但在大同韩新学院真切地看完近5小时的纪录片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言喻。生于和平年代的“蛋蛋后”,我从未亲历过战火与动乱,却似乎天生怀着一颗老灵魂,偶尔会想像那个年代人们的经历与感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导演在诚品座谈会上分享的一句话——“作为年轻人,我们有记忆的责任”。这份责任或许不必找到答案或下定结论,只要将它安放在心底便足矣。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