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沙巴特写

发布: 8:19am 21/09/2025

婆罗洲

红树林

长鼻猴

拉卜湾

保护中心

婆罗洲

红树林

长鼻猴

拉卜湾

保护中心

【特稿下篇】拉卜湾长鼻猴保护中心 守护沙东红树林

图/文:拿督曾昭伦
拉卜长鼻猴保护中心。

引言:在沙巴东部的深处,有一处不靠政府资助、不依国际组织,却吸引全球目光的生态奇迹——。它的诞生,不是出自会议室的规划,而是源于一位妇人每日清晨的煎饼、一声铜锣的回响以及一家人对森林的倾听。

ADVERTISEMENT

官方认可 踏上国际舞台

2001年3月5日,保护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由时任沙巴州旅游发展、环境、科学与技术部长拿督章家杰主持开幕典礼。随行的还有常务秘书拿督谢美芬以及野生动物局局长拿督安道。这个原本卑微的梦想,从此踏上国际舞台,标志著私人保育努力的一个里程碑。

2005年7月14日,沙巴第9任元首敦阿末沙阿都拉莅临保护中心。他与随行人员对这里卓越的保育成就印象深刻。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元首亲手于中心内植下一棵树——象征著他对环境保护与永续生态旅游的支持。

中心内的长鼻猴。
拉卜湾明星──长鼻猴

如今,保护中心面积已达540英亩,涵盖受保护的红树林与沿海森林。这里不仅是长鼻猴的家园,也栖息著银叶猴、犀鸟、猕猴与白鹭。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居民,依然是那群鼻子滑稽却眼神深邃的长鼻猴。

近距离观赏长鼻猴,便是见证大自然怪诞却精妙的创造。成年雄猴的长鼻子垂落在嘴前,既滑稽又庄严。自然进食时很常需要把大鼻子推往一边,令人莞尔。

科学家认为,这些过大的鼻子是天然的共鸣器,用以放大鸣叫声,以彰显地位并吸引雌猴。有些雄猴甚至必须将鼻子推到一旁才能进食。

它们鼓胀的肚子并非暴食,而是进化的奇迹——多腔胃能发酵树叶与未熟果实,从坚硬的森林食材中提取最多的营养。

拉卜长鼻猴保护中心保留着适长鼻猴栖息环境。
出色游泳潜水高手

在灵长类之中,极少有物种如长鼻猴般精于水性。凭藉蹼足与强健的四肢,它们是出色的游泳与潜水高手。在婆罗洲的红树林水道里,人们常见它们从树梢纵身跃入河流,优雅地潜入水下。

19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的爬虫学家罗伯特·英格博士(Dr Robert Inger),曾在京那巴当岸泛滥平原的船上亲眼目睹一只长鼻猴潜入船底。他的团队将它拉上船,但不幸的是,它因惊吓不久即死去。当时,人们与长鼻猴的邂逅极为罕见,它们大多隐身于深邃的河岸森林中。如今,这样的景象虽然变得常见,但它们的生存仍十分危险。栖地的丧失与破碎化,正不断削减它们在婆罗洲的数量。

生物多样性庇护所

拉卜湾不仅是长鼻猴的舞台,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体现了红树林、湿地与野生动物间的相互依存。千千万万的昆虫与鸟类,水道孕育四脚蛇与翠鸟,而喂食平台则每日上演著生命的剧场。保护中心同时开展教育课程,由充满热情的导览员引领,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照片,更是对大自然的理解。

与沙巴政府经营的保护地不同,拉卜湾并未获得任何官方资助。它完全依靠李氏家族的远见与游客的门票收入而生存,成为私人保育成功的罕见典范。

在沙巴的森林不断被种植园与基建吞噬的年代,拉卜湾犹如一片绿洲,提醒人们利润与保育并非必然对立;妥善管理的旅游,不仅能推广,更能守护自然。

长鼻猴在平台上进食。
仿红树根桩成猴群栖地

1997年初,李荣添凭藉创意与实用精神,用水泥塑造出仿红树根的人工桩,嵌入平台附近的沼泽地。这些桩经风吹雨打后,竟与真实红树根几可乱真,不久便成为猴子们的栖息点。这正是那位当年对森林仍陌生的外来者,展现出务实而独到的解决方案。

如今,保护中心已有4个喂食平台。与在京那巴当岸河的苏高(Sukau)只能从船上短暂一瞥不同,在这里,游客能享受大自然剧场的前排座位。即使仅用手机,也能捕捉到皱眉、长鼻与明亮眼神的细腻表情。

近年来,保护中心还增设隐密的森林木屋,让游客可在此过夜:黄昏时聆听蝉鸣,清晨醒来伴随红树林鸟鸣。

为了维持营运,保护中心实行分级收费:外国游客门票为60令吉,本地游客则为15令吉。每一分收入都直接投入园区的核心运作——维护步道与平台、准备猴子的食物,以及支持员工。

拉卜湾持续带来启发,因为它证明了伟大的事物往往始于平凡:一次保护中心木板桥的漫步、一声铜锣的回荡、一份煎饼的奉献。它的存续,不仅依靠李氏家族,更依靠所有人——旅行者、教育者与怀抱梦想的人们,因为他们相信大自然值得守护。

催生蓬勃“猴子事业”

这段静默的保育努力,最终在山打根催生一股蓬勃的“猴子事业”。如今,长鼻猴已成为深受喜爱的野生动物象征,启发从玩偶到T-恤的各种纪念品。这不仅是旅游商品,更反映一个家庭的愿景如何成长为一场运动,支撑著当地的生计。

李荣添将大半生奉献于建筑业,直到2013年因病不得不歇下脚步。2014年5月,他静静离世,正如他平凡却坚毅的一生。然而,他的遗泽仍回荡于猴子的呼声与红树林的潮汐——成为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诉说著一位看见被忽视之美,并选择守护它的人。

今天,对成千上万的访客而言,拉卜湾不仅是一座保护中心,更是一个提醒:当一个家庭用心倾听森林时,他们的礼物,便是一个让野生生命仍能栖居的未来。

作者拿督曾昭伦(右)与中心工作人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