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沙巴特写

发布: 10:16am 20/09/2025

山打根

红树林

长鼻猴

北婆罗洲

李荣添

朱梅秀

山打根

红树林

长鼻猴

北婆罗洲

李荣添

朱梅秀

【特稿上篇】从水泥工到守护者 李荣添 朱梅秀 拉卜湾传奇起点

图/文:拿督曾昭伦

引言:在婆罗洲的烈日与泥泞之间,一段传奇悄然萌芽。它不始于政策蓝图,也非学术研究的延伸,而是源自一位年轻工匠的渡海之旅——一箱工具、一颗不服输的心。这对夫妻,在沙巴的土地上筑起的不只是家庭与事业,更是一座通往自然深处的桥梁。

ADVERTISEMENT

伟大旅程始于平凡

如同许多伟大的旅程,这段故事开始得极为平凡——一次渡海的启程,与一颗满怀决心的心。

1969年,一位名叫李荣添的年轻人,自吉打州亚罗士打的家乡登上轮船,前往荒野的沙巴。手中仅握著一箱工具与生活逼迫下锻炼出的毅力,他抵达。当地人后来称他为“西马李”,这个暱称带著亲切与调侃。他在酷热的北婆罗洲烈日下的建筑工地做著泥水工,几年后于1971年升任建筑管理。可他塑造的不仅仅是建筑物,更是一段传奇的开端。

那时,朱梅秀在山打根西布加南亚新村成长。她的母亲李玉云经营一家名为“光明”的杂货店。1965年,全家搬到当地打理生意。一年后,朱梅秀入读圣迈哥中学。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她便要帮母亲准备糕点、炒面和包子。早上六点半,母亲送她上学。下午一点放学后,她乘巴士回家,吃过饭,再换上便服,挑著自制的小吃与饮料到南亚新村的建筑工地兜售。

就在这片尘土、汗水与机会交织的环境里,他们相遇了。一次短暂的交谈逐渐延续,偶然的邂逅开花结果。

1972年,李荣添与朱梅秀结为夫妇。他们不仅共组一个家与日渐成长的家庭,也共同承担勤劳与创业的精神。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们迎来了5个孩子——一个以爱、劳动与韧性为根基的家庭。

随著女儿李云欣的诞生,命运转折而来。李荣添开始承接政府工程,家境逐渐好转。但是后来政局变化,公共工程合约减少。夫妻俩并未退缩,再度转向土地发展。

1993年,他们投入农业,在山打根19英里购置900英亩土地作为油棕园,其中500英亩延伸至密布的拉卜湾低地。在这片咸淡交织的水域与盘根错节的红树林间,他们故事的下一章——也是沙巴最非凡的野生动物保育传奇之一——即将展开。

一只雄长鼻猴的夸张巨大鼻子。
从红树林到奇迹

距离山打根仅38公里,在沙巴东部翠绿的红树林带之中,隐藏著北婆罗洲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自然瑰宝之一——拉卜湾保护中心。它位于拉卜路19英里处,沿著一段15公里的尘土路方可抵达。这座私人经营的保护中心不仅让人得以近距离观赏这种奇特的长鼻猴,更讲述了一段关于愿景、毅力,以及超越观光人潮的心跳——一段丈夫、妻子与一群婆罗洲固有的长鼻猴的故事。

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与长鼻猴(Nasalislarvatus)近距离相遇。它们挺著大肚腩,长著滑稽却庄严的大鼻子,拖著一条长尾巴,在观景平台上栖息、跳跃、昂首阔步,似乎对自身的明星光环浑然不觉。然而鲜少有人知道,这座闻名世界的保护中心,并非源于沙巴政府或国际资助,而是源自油棕种植园的偶遇、一位好朋友的鼓励以及一位勤劳的妇人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出人意料的转变——从建筑工匠,化身濒危物种的守护者。这位低调的身影,最终塑造了婆罗洲最独特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之一。凭藉坚毅和远见,他成为拉卜湾长鼻猴保护中心的奠基者——一个让这种怪诞却壮丽的长鼻猴能自在跳跃与繁衍的家园。

李荣添从泥水工変成守护者。
守护自然瑰宝──长鼻猴

拉卜湾的故事,并非始于政府会议厅,也非环境蓝图的纸上计划,而是源于低调的李荣添油棕园里。他宁愿亲近森林,也不追逐名声。数十年前,他在巡视园地边界时,忽然发现到一群外表奇特的猴子:它们有著过大的鼻子与红褐色的毛发,聚集在红树林边缘。这些并不是常见的猕猴,而是带著某种古老而庄严气息的生灵。

李荣添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急忙致电好友拿督林绍克(当时任山打根警区主任)。电话那头沉稳的声音很快回应,随即驱车赶往拉卜湾。

午后的空气湿热,泥泞的园道两旁潮气蒸腾。当林绍克踏入红树林边缘,眼前的景象令他怔住:一群外貌奇特的猴子正安静地栖息,红褐色毛发在阳光下闪烁,鼻子夸张而下垂,神情既滑稽又庄严。那一刻,林绍克心中泛起一股激动——这并非寻常猴群,而是稀世的奇迹。

他缓缓转身,看向身旁满头大汗、神情复杂的李荣添,语气坚定却低沉:“荣添,这是上天送给你的馈赠。如果你想守护它们,必须现在就开始。最重要的——绝不能让这群猴子离开。”

林绍克的眼神锐利而坚决,彷佛在托付一项使命。李荣添胸口起伏,彷佛能听见红树林间潮水拍岸的回响,也听见命运的敲击声正在逼近。

说来容易,做却不易。

朱秀梅是保护中心背后的灵魂人物,以日复一日的坚持孕育出奇迹。
每日煎饼 青瓜喂食
朱梅秀用善意赢猴群信赖

真正回应保护召唤的,并非李荣添,而是他的妻子朱梅秀。她悄然将一个建议化作使命。当丈夫专注于土地经营时,她成为整个行动的心脏。听从林绍克的建议,她最初每天只是在种植园边缘丢些面包屑。起初,长鼻猴小心翼翼地走近,却又很快消失。几天过去,它们又回来了,但是依旧疑虑重重。

朱梅秀仍记得当年协助丈夫打理种植园的Jeraldine Gabat女士。Jeraldine曾分享一个趣事——多次长鼻猴偷走她的煎饼。这段小插曲,竟为朱梅秀带来灵感。

朱梅秀开始在厨房不断尝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一种柔软、温热的煎饼。主要材料是面粉,不加任何糖或盐,却依然让它们无法抗拒。从那时起,整座森林彷佛充满期待。每天清晨,她都会早起准备12.5公斤的煎饼,以及5至10公斤切成小块的新鲜青瓜,分成两次在各个平台上喂食。

朱秀梅亲手制作的煎饼 ,成为猴群最淮以抗拒的美食。
喂食前敲锣召唤猴群

但要如何让猴子知道食物已经准备好了呢?

朱梅秀找到了一个答案——一面旧铜锣。每次喂食前,她会敲响铜锣一次。那清脆悠长的声音,犹如庄严的召唤,从田野传进红树林。随后奇迹发生了:影子开始蠢动,一只只长鼻猴从树上、穿越泥泞水道,摇摆著穿越红树林走来。它们不仅仅被食物吸引,更是被这位值得信任的妇人所召唤。

就这样,一个源于好奇与善意的小举动,逐渐成为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信任——这是一段关于耐心、慈爱与人类与自然之间奇妙交会的见证。

观景台占据2大猴群

在保护区内设有两个主要喂食平台,分别称为A平台与B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各自固定的猴群,奇特的是,这些群体从不互相混杂。

在A平台,喂食时间为上午9点半与下午2点半。早在巡护员莫哈末佐纳丹端著食物篮走上平台之前,猴子们便已在附近的树上迫不及待地等待。当佐纳丹把煎饼放上平台的瞬间,它们便蜂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食。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跃动、攀爬、推挤,充满活力。

即使在A平台之内,猴群仍分为两派:一边是单身公猴群,另一边是家庭群。虽然相距不远,却各自为政,绝不混合。B平台的喂食时间则较晚,分别是上午11点半与下午4点半,为游客提供另一场观赏这场森林仪式的机会。

这已不仅仅是日常例行,而是仪式、一种召唤——一场日复一日的奇迹。

长鼻猴家庭群体在平台上聚集。
从好奇到保育:拉卜湾的崛起

消息很快传开。最初是邻居们前来偷看这些从红树林走出的怪鼻猴。接著,山打根的居民也听闻,在某片私人油棕园里,经常能看见这些奇特的灵长类。

不久,好奇者愈来愈多:巴士载著瞪大眼睛的旅客而来,业余自然爱好者、专业摄影师以及咯咯笑著的学童接踵而至。涓滴渐成洪流。

随著访客增加,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明显。李氏夫妇,这座保护区的创建者,倾注有限的资源,搭建两个简单的木制观景平台。这些质朴的平台为人们提供安全的观赏点,使游客能近距离观察长鼻猴,而不干扰它们的自然行为。

中心年接待万名游客

如今,拉卜湾长鼻猴保护中心每年接待八千至一万名游客。许多来自欧洲、北美与澳洲的自然爱好者在游后留下热情赞美。来自中国与西马的游客数量也逐年增加,被这片难得而亲近的婆罗洲野性窗口所吸引。

这个曾经仅是油棕园里的地方好奇,如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它成为私人保育的典范。在栖地日渐缩小的年代,拉卜湾证明了激情与毅力不仅能保护一个物种,更能守护雨林的灵魂。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