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谭永福一生肩负教育使命




“当初接到提名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的。”
ADVERTISEMENT
沙巴州教育局高级首席助理总监(行政及策划)谭永福是第十五届“沈慕羽教师奖”(2025)的得奖人之一。但此前,他婉拒了沙巴教总和母校古打毛律县中华学校提名他为候选人,但在沙巴教总主席拿督黄天良及秘书王德荣校长的诚意劝说下,他最终接受。
“后来获悉自己获得沈慕羽教师奖的那一刻,内心百感交集。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教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所有默默耕耘在教育岗位的校长及老师们的一份致敬。”
他坦言,教育从来不是一条轻松之路,而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谭永福一直相信“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也坚信每一个受到支持和鼓舞的师生、每一所获得关注的学校、每一个被协助的华团,都是推动社会继续前进的重要一步,继而汇集成一股重大得力量。
“沈慕羽先生一生捍卫母语教育、推动教育平等的精神,正是我不断前行的榜样。获奖不是终点,而是鞭策。未来的路上,我愿与所有教育工作者携手,把教育这项神圣的使命,继续传承下去。”

珍惜一切教育资源
现年58岁的谭永福,出生于沙巴古打毛律县甘榜峇鲁华人新村。家境清贫,让他从小格外珍惜教育机会。
他完成中学课程并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后,1987年开始在亚庇佳雅师范学院接受师训。1989年,他考获大马师范文凭,正式踏入教育界,至今服务超过36年。从一名华小教师,走到州级教育高层,是少数从教育第一线跻身政策核心的华裔官员之一。
投身教职后,他仍好学不倦,坚持半工半读不断自我提升,陆续考获大马高级教育文凭、槟城理科大学荣誉学士学位及沙巴大学教育行政硕士学位,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体现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精神典范。
调入沙巴州教育局后,他从课堂走入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的前线。他深知每一项政策背后,牵动着无数学生、老师与学校的未来。因此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坚拒不谙华文教师进驻华小
谭永福的教育行政生涯涵盖多个关键领域,包括考试事务、课外活动及体育运动、华校管理、特殊学校发展、原住民教育、TS25计划、教育策略规划及华团合作等。他在任内成功推动“社区战略伙伴教育计划”,既与华团、教育团体携手主办各类学术及中华文化活动,还简化了向教育局申请批准的繁文缛节,从而惠及师生,让他们开阔视野,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担任华校组助理教育总监期间,有件事令谭永福铭记至今。
“某年,联邦教育部委派了九十多位不谙华文的教师到沙巴华小执教。我深知这对华校及学生的影响巨大,毅然向上司极力争取,最终将这些教师全数分配到国小。”
“这个举动虽引发联邦教育部内部调查,我也因此被口头警告,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教育必须以学生利益及整体教育为核心。”

果断处理棘手师资、董事会问题
此外,谭永福也果断处理华小师资短缺、董事会资格被吊销、董事会闹双胞等相当棘手问题,展现出他敢于担当、务实做事的一面,赢得华社、教育界及政府各方的高度评价。
谭永福自2012年起获委任为沙巴州政府拨款华校、教会学校及庙宇委员会委员,秉持仗义执言的精神,积极争取更多拨款资源,为华小、华中、独中、教会学校及庙宇争取支持,保障华教与中华文化传承的稳健发展。
他同时积极投身多个华团及社会组织,担任全国华校督学团主席(首位来自东马的官员)、沙巴华校董事联合会名誉主席、沙巴谭氏宗亲会永久名誉会长、沙巴亚庇中华文化教育学会名誉主席等要职,致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公益事业。
他的踏实前进,获教育部颁发7次卓越服务奖,是沙巴州教育工作者中空前绝后的纪录保持者。1999年荣获全国杰出华校教师奖,2002年获沙巴元首颁赐神山级有功人士勋章(ADK)。

不忘身为教职员的初衷
尽管如此,他从不忘记初衷和职责。他仍喜欢被唤作“老师”,因为那是一名教职员原来的身份,是初衷,也是热忱所在。
在谭永福看来,教育从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谭永福直言,这一路走来,离不开教育团体与华团的携手合作,也包括那些提出批评和不同意见的人。正是这些声音,时刻提醒着他,要把每一件事都尽力做得更好。
而在这条漫长而不易的教育之路上,最让他心怀感恩的,是始终陪伴与支持他的贤内助——太太陈宜群。
陈宜群毕业于师训学院,主修华文。她鼓励丈夫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并通过自修取得优等成绩(1992年)。谭永福说,太太毫无保留的支持,是他无后顾之忧、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陈宜群日前卸下孟加达善牧小学校长的职责。谭永福说,身为教职人员,她自是忙碌,但始终保持低调,办事井井有条,默默守护着家庭,将3名儿女培养得优秀且孝顺。
“更重要的是,她以身作则,教会我谦卑待人、包容处事、换位思考。正是有了她的理解与支持,我才能在人生与事业上稳步前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