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沙巴特写

发布: 1:07pm 16/08/2025

大象

婆罗洲小矮象

京那巴当岸河

婆罗洲象

大象

婆罗洲小矮象

京那巴当岸河

婆罗洲象

【特稿】推动3R计划 增食物走廊 人象共生 见曙光

游客在京那巴当岸河静观婆罗洲象。(图:马新社)

艳阳高照,记者乘船穿梭于泥泞的。这条鳄鱼最多的河流,也是濒危可能的栖息地。

ADVERTISEMENT

此行的目的,是探访这些因森林砍伐与农业开发而数量锐减的庞然巨兽。人象冲突随之加剧,尤以农民与之间最为激烈。

在大象保护信托(RESPonsible Elephant Conservation Trust,RESPECT)成员莎浓拉曼的陪同下,团队苦候近4小时,终于接到船夫的无线电通报:在距京那巴当岸镇约50公里的甘榜比立(Billit)、塔欣尼(Tahini)度假村附近有象群现身。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头成年象,接着是一头幼象,随后又有两头成年象缓步走出。载着外国游客的观光船一片寂静,无人喧哗或自拍,众人屏息凝视着这群自然界的巨灵。

婆罗洲象在京那巴当岸河沿岸大量生长的野生象草(Napier grass)上觅食。(图:马新社)
全球仅存约1000头

婆罗洲象或(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是亚洲象中体型最小的亚种,仅分布在婆罗洲北部,目前全球仅存约1000头,主要栖息于京那巴当岸与印尼加里曼丹部分地区。

尽管已有诸多保护措施,人象冲突仍未根除。问题无法仅靠“筑高围栏”解决,亟需更包容、和谐共生的策略。

婆罗洲象受1997年《野生动物保护法令》保障,沙巴政府2020年推出《婆罗洲象行动计划(2020-2029)》,旨在确保象群长期存续。

婆罗洲象在京那巴当岸河沿岸大量生长的野生象草上觅食,该河流是它们的迁徙通道。象群也喜欢其他种类的草,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哪种草类最为适合。(图:马新社)
婉拒国外动物园引进要求

沙巴旅游、文化及环境部长拿督刘静芝向马新社表示,这项10年计划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涵盖栖息地保护、科研及人象冲突调解。

她透露,曾有多个国际动物园请求引进婆罗洲象,均遭其断然拒绝:“我告诉他们,现在绝无可能。”

该计划也正视部分象只将被人类圈养的现实,制定了人道圈养管理标准,避免大象沦为“水泥牢笼中的悲剧展品”。

行动计划还包括建立象群生态走廊、促进社区参与、加强执法等内容,堪称保育工作的蓝图。最新的执行报告业已出炉。

婆罗洲象在京那巴当岸河沿岸大量生长的野生象草上觅食,该河流是它们的迁徙通道。象群也喜欢其他种类的草,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哪种草类最为适合。(图:马新社)
3R计划:从救援到野放

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是2025年4月启动的圈养象管理策略,从“直接接触”转向“隔离式管理”,在保障护理人员安全的同时维护象只福利。

此外,沙巴政府推行的“3R计划”(Rescue拯救、Rehabilitation康复、Release释放)也正在发挥实质作用。位于京那巴当岸的大象保护中心与靠近亚庇的洛卡维野生动物园,不仅是旅游景点,更是象群的庇护所与恢复基地。

刘静芝说:“当象只受伤,我们会送到保护中心治疗;康复后,会视情况野放回森林。”

她语重心长地补充:“这是我们最后的努力,如果不成功,他们将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一名游客在京那巴当岸河沿岸的游船上拍摄婆罗洲象的照片,该河是婆罗洲象的迁徙通道。婆罗洲小矮象是亚洲象中体型最小的一个亚种,仅分布于婆罗洲北部。目前这种动物的数量仅剩约1000头,大多数栖息在京那巴当岸地区,少部分则分布在印尼的加里曼丹。(图:马新社)
和平象征:象食之草

计划中另一重要环节是种植大象喜食的牧草,尤其是象草(Napier Grass)。这种可高达两米的牧草,成为防止大象闯入农田的“和平缓冲带”。

京那巴当岸河岸边一段长达9公里的地带,现已被种满象草。此项目由非政府组织RESPECT推动,获澳洲Intrepid基金与当地村民支持。最初在0.4公顷地试验起步,到2024年扩展至13.5公顷,形成如今的“婆罗洲象食物走廊”。

RESPECT主席于国坚表示:“这不是给象喂饭,而是重塑人象关系,让彼此和谐共生。”

他说,种植的象草甜度高于野生品种,吸引力更强。起初一群七头象(含一头幼象)在草长成两个月后尝试进食,是首个突破性成功。

今年初,超过20头野象光临草场,从清晨6点45分一直待到傍晚,时间远超以往记录。这也说明:提供足够的食物,可有效减缓象只入侵人类领地的问题。

除了象草,象也喜爱“巴劳草”“perupok”等,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哪类最适合。

大象本身也是优秀的“生态园丁”。它们在穿行森林时,会自然形成林间空地,促进阳光照射与新植被生长。

尽管如此,问题仍未消失。例如近期,一头象崽在斗湖的加拉巴干误闯民宅觅食。但于国坚和团队不曾动摇:“我们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长期合作与支持。”

象草(Napier grass)除了在京那巴当岸河沿岸大量野生生长外,也被度假村业者人工种植,该河流是婆罗洲象的迁徙通道。(图:马新社)
拿笃推进草原计划

在拿笃,另一个大规模项目“Malambabula象草原”也正在推进,占地33公顷,由婆罗洲犀牛联盟(Borneo Rhino Alliance,BORA)发起,获气候治理基金“犀鸟奖”及吉隆坡甲洞种植公司资助,于2021年启动。

其理念简单有效:为象群提供“无限自助餐”,丰富的象草和其他牧草,吸引象群留在原始栖地,减少入侵种植园。

项目设计细致入微,如设置咸水泥潭,满足象只矿物质摄取,还确保有充足水源来自马兰巴鲁(Malambabula)河。

一群婆罗洲小矮象在京那巴当岸河觅食。(图:马新社)
70野象6天吃20吨草

2023年6月,项目迎来里程碑:一群70头野象现身草场,6天内吃掉约20吨草,期间未发生任何冲突事件。

象群会在白天藏身森林,傍晚才出来觅食,逐渐形成固定的觅食节奏。

项目负责人再纳博士说:“哪怕他们只来吃两天,就代表那两天他们没去破坏庄稼。”

他说,有时象群甚至停留三周,这是额外收获。他们无法控制象群去留,只能希望象崽对这里留下好印象,将来愿意带领象群重返这片草原。

象崽不吃 全家迁徙

再纳博士说,看着象崽在草地上嬉戏,是对团队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

“我们希望他们长大后还记得这里,就像我记得童年时父亲带我去海边玩一样。”

团队持续观察象群的行为与饮食习性。很多人不知道,大象是高度社群化动物,拥有复杂的家族结构。象群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母象领导,决定整个家庭的行动。

更令人动容的是,大象是极具同理心的父母:如果象崽无法进食,整个象群都会迁徙,寻找更适合的觅食区。因此,项目特别准备更嫩的象草供象崽食用,确保全象群都能吃得好。

一群婆罗洲小矮象在京那巴当岸河觅食。(图:马新社)
油棕种植的角色

沙巴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油棕产地,仅次于砂拉越。政府如何在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之间取得平衡?

2016年,沙巴推动“可持续棕油辖区认证”(JCSPO)及设立指导委员会,采取“辖区式”策略,促成州政府、商界、社区和环保组织间的协调合作。

沙巴森林局首席护林员拿督费德烈库根强调:“这不只是发展可持续油棕种植,更是重新设想我们如何与自然共生。”

他补充:“我们不该只想着保护几片森林或管理几群象,而是要建立新模式,让自然与工业一同繁荣。”

RESPECT的莎浓则认为,他们正朝着减少人象冲突的方向前进,但仍需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

一群婆罗洲小矮象在京那巴当岸河觅食。(图:马新社)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