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儿女专访系列】SPM杰出奖学金得主 分享学习成长历程


在他们即将升学之际,回顾这届2020年初一疫情新生,六年来在崇正中学积极学习成长的旅程仍然历历在目。
ADVERTISEMENT
从崇正出发:苏韵晴、萧婉芯的追梦之旅
在沙巴崇正中学校园里,苏韵晴和萧琬芯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她们的青春篇章。一位钟情于钩织与影像,以细腻的视角观察世界;另一位则醉心于数学与书法,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平衡。尽管她们的爱好截然不同,但她们都凭借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在学业与课外活动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苏韵晴:用行动诠释领导力
苏韵晴的课桌上贴着一句箴言:“压力大多来自于准备不充足。”这句话陪伴她度过了许多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对她而言,压力不是绊脚石,而是推动她前进的动力。她特别喜欢另一句话“Live Laugh Love”,这提醒她要活在当下,勇敢尝试新事物,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她平时喜欢钩织各种小物件,也喜欢画画。
初中时,她的第一幅素描作业只拿到60分,让她备受打击。但她没有气馁,而是主动向老师请教,发现原来是笔触太轻导致画面缺乏层次感。经过反复练习,她最终在初中统考美术中获得了A。这段经历让她明白,虚心求教和坚持不懈是突破瓶颈的关键。在SPM备考期间,面对同学的复习进度带来的焦虑,她学会调整心态:“不必过分关注他人,只要跟着自己的节奏全力以赴就好。”
在课外活动中,苏韵晴同样展现了她的坚持与热情。作为教师节庆典的学生负责人,她亲自参与每一个细节,从节目安排到场地布置,甚至和筹委们一起搬运桌椅。“领导不是站在后方指挥,而是第一个伸手搬椅子的人。”她笑着说道。此外,她还参与了马来西亚未来领袖学校(MFLS)、双威大学商业案例竞赛等多个活动,最难忘的是学校宣传片的拍摄经历,从幕后场记做到镜头前的演员,让她学会了团队合作与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如今,苏韵晴即将前往西马修读A水平课程,未来希望成为一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律师。她特别感谢林晏年老师让她接触到影像制作,也感激陈怡华、Evelyn老师等所有教导过她的老师。“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更接近梦想,而每一次失败都让我更强大。”




萧琬芯:理性感性间找到平衡
萧琬芯的书包里总是同时装着毛笔和计算器。对她来说,数学的逻辑与书法的韵律并不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语言。她坚信“尽力而为,持之以恒”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信念。
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是她求学路上的一大挑战。那段时期让她学会了自律、独立思考,以及如何在没有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依然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沟通。谷歌课堂的讨论区也成了她的“深夜自习室”,培养了她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
在学术领域,萧琬芯积极参与科学、数学等竞赛。备战国际奥数比赛时,一次关键选拔赛的失利曾让她非常沮丧,但她主动请教老师,调整心态,最终在后续比赛中取得突破。此外,她还参与创意科学发明、科学营等活动,在策划与执行过程中锻炼了解决问题和表达想法的能力。担任四年班级财政的经历,则让她在筹办教师节、运动会义卖等活动中,学会了团队沟通和时间管理。
艺术创作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衡点。书法训练不仅让她学会静心与专注,更让她体会中华文化的深远魅力。在全国性展览与比赛中,她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沉静力量。“悬腕运笔和解题时的呼吸节奏其实相通,”她说道,“在每一次绘画或执笔临帖的过程中,我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成长的空间。”
未来,萧琬芯计划在大学主修健康科学,希望能在医学、公共健康或生命科技等领域深入发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改善人类生活。她感谢所有指导过她的老师:“从线上课堂到竞赛辅导,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我如何面对挫折、独立思考,在我迷惘时给予方向和力量。”

不同的道路,同样的坚持
苏韵晴和萧琬芯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多元可能。一个用艺术与影像表达自我,在钩针与镜头间编织梦想;另一个用科学与书法探索世界,在方程式与笔墨中寻找真理。她们的共同点,是对梦想的执着、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师长的感恩。
在未来的日子里,苏韵晴将带着她的“Live Laugh Love”精神步入法律殿堂,萧琬芯则怀揣“尽力而为,持之以恒”的信念投身科学领域。无论走得多远,崇正中学的这段成长经历,将永远是她们人生中最珍贵的篇章之一。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利定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