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囊相授不求回报 薛君毅文武双全



2025年第10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政府中学组得主,是来自沙巴山打根中华中学的薛君毅。他文武兼具——文,是他对文学的热爱,笔耕不辍;武,是他多年耕耘书法,挥毫不息。
ADVERTISEMENT
他说自己“好为人师”,还为此写下一首《七律·自嘲好为人师》:
半桶叮咚爱逞强,好为师表笑荒唐。
腹中墨水三杯浅,嘴上功夫九丈长。
每以求知倾囊授,常因解惑绞肠帮。
经纶未必真如许,误尽苍生是热肠。
诗中虽满是自嘲,实则映照出他25年来在教坛上的执着与付出,过程里有快乐也有不如意,但他还是觉得:快乐的部分比较多,因为他真心喜欢教书这份工作。
“只要我站在台上,只要有学生愿意学习听讲,我就起劲。”
若学生对他的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他从不归咎他人,而是习惯先从自己找原因。
“或许是我的不足,可能修为不够,教学方法也不够新颖,这些都是我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他坦言,教育终究是人与人的相遇,有时再多努力,也未必能立刻见效。
“佛渡有缘人,但佛有时也无能为力。”

自小热衷钻研、乐于分享
薛君毅对热爱的事物总是全情投入,钻研细致,乐于分享。求学时,只要同学,尤其是友族同胞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相授;而启蒙他当教师的,是舅母庄灵子。她是著名的作家,也是深耕华教数十载的沙巴崇正中学退休教师庄锦治。
“舅母来自台湾,随舅舅定居沙巴。她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从小便敬重教师这个职业。她也是第3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的得主。”
薛君毅中学毕业后前往师范学院就读,并于2000年7月3日被派往山打根中华中学,执教至今。
或许,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他人撑伞,他从不以偏科来简单定义学生。在他看来,拥有求知欲本就难得,而对某一学问的渴求更是可贵,因为他坚信,术业有专攻。
他与学生亦师亦友,不少毕业生依然与他保持联系,时常进行学术交流。他特别提到一名因故辍学的学生,但对方好学不倦,尤其热衷于宗教、人生与哲学议题。
“我们常联系。虽然早睡早起已成我的习惯,但只要学生打电话来聊学术、哲学,我总是乐于回应,一聊就是半夜,从不觉得累!”

仰慕舅舅 尝试挥毫
薛君毅的舅舅写得一手好字,他从小看着舅父挥毫洒墨,也想尝试看看,惟当时家中的长辈并不看好。
“小时候表弟写得一手好字,我也想和他看齐,但外婆说我手不直,握不了毛笔。表弟却鼓励我握笔尝试,那时我还未上幼儿园,写字基本功不稳,外婆见到了,就责备我不该乱动。”
但他没因此放弃。到了小学二年级,有一次导师在课堂上公开称赞他练习簿上的字进步神速,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那一刻,他决定要认真练书法,坚持学习,不断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与比赛来精进技艺。
“我就是单纯地喜欢看、喜欢写、喜欢模仿。我还特地准备了一本剪贴本,只要在报纸上看到与书法有关的图片,就会剪下来贴进去。那时候没有字帖,我就照着报纸上的字来练……”
也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薛君毅在初中第一次参加全州书法比赛就获得入选奖。他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慢慢改变了家人对他热衷书法的看法。

拜书法名家为师:从学艺到修身
薛君毅中四那年,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亚庇书艺协会与教育部合作,在山打根开办一项专为中小学华文教师设立的书法课程,由书法家陈湘荣老师亲自授课。
当他得知消息时,课程已进入第二天。尽管如此,他毫不犹豫地拨通电话,联络当时的华小工委会主席拿督周伟怀,表达自己强烈的学习意愿。最终,他以中学生身份争取到参与机会。
这次自我争取来的学习契机,让他与陈老师结下了师徒之缘,也透过陈老师,认识了书法名家已故苏伯瑶。
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薛君毅掌握了系统的书法技法,包括用笔、结构与章法安排,也在陈老师身上看到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他从陈湘荣身上,习得书法技法上的系统提升,涵盖用笔、结构乃至章法安排。
“同样一幅作品,我会反复书写,有时一个创作要持续两个星期。今天写了五六张,有一张觉得满意就挂起来,但第二天走进书房一看,突然又不满意了,立刻再写,又是一整天的创作。即使到了第三天,哪怕是自己认为最好的那一张,也还会觉得某处还能更好。”
而他从苏老身上看到的,是书法之外的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智慧。
“苏老师是一位非常自谦的长者,从不因为自己是长辈就摆出说教的姿态,甚至时常让我点评他的作品。”
这份谦和的人格魅力,让他深受感动,也成为他立身处世的榜样。每次前往亚庇,他都会登门拜访苏老;而每当苏老来到山打根,也必定应邀在他家小住。这样亦师亦友的情谊,一直维持到苏老辞世。

有教无类,不以金钱定义传统价值
1996年,薛君毅荣获韩国“国际书法展”海外组银奖,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包括被中国张海书法艺术馆与马来西亚创价协会弘文馆收藏。自1999年起,他便受邀参与多个国际书法交流展。
“我不仅仅是在书写,更从唐诗宋词中领悟格律。相比浪漫主义,我更偏爱现实主义,比如杜甫的诗词,这些诗作给我带来深刻启发。”
他喜爱诸子百家的智慧而坚守“教与授”的为人之道,正如恩师苏伯瑶为他取字“子鹏”,寓意“君子有毅,大鹏展翅”。
“我一路走来,有幸遇到多位学者型老师,他们的专业和用心令我由衷敬仰,也激励我追随他们的脚步,潜心钻研学术。因此,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乐于传授。”
他开班授课秉持“来者不拒”的原则,任何有兴趣的人,无论年龄,只要时间允许,皆可加入。他遵循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通常在第一堂课时说明:“如果你觉得这堂课有价值,就将学费随意投入筒中,之后我便不再提及。”
这个原则,他坚持了十多年,因为他相信传统文化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若有学生请求指导作文、文学等,他依旧以传授为先。
薛君毅坦言,随着科技日益发达,信息爆炸,加之各种娱乐内容随手可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
“过去娱乐活动有限,师生之间因近距离交流关系更为亲密。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各种娱乐,学生上课时打瞌睡,晚上则沉迷手机。他们兴趣广泛,却缺乏专注。不过,也有部分学生仍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怀有热忱。”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学生开始借助人工智能平台‘创作’,这种‘作弊’行为对写作和创作带来一定的冲击。”
“但传统文化是坚韧的,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我相信凭借她的独特魅力,总会有人愿意走近并找到满足感,自此之后就不会轻易离开,这就是‘花若芬芳,蝴蝶自来’吧!”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