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街是山打根着名渔村之一。“没来过渔船街,就等同没来过山打根”,这句看似夸张的俏皮话,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ADVERTISEMENT
渔船街,一个以捕鱼维生,也是华人最早落脚的聚落,曾经繁忙一时,却在后来随着华裔居民不断迁出,将木屋出租给非华族后,逐渐失去原来人山人海的繁荣样貌,剩下的一群,是仍留守在渔船街的一班不离不弃的老街坊。
渔船街有老街坊说,渔船街建于1956年,初期只有为数不多的木屋,后来越建越多,形成山打根渔船街今时今日的样貌。
浴火重生 “越烧越旺”
山打根坊间曾有过一种奇怪的说法,山打根渔船街似乎中了一种诅咒,就是每十年必发生一次火灾,老街坊打趣说山打根渔船街“越烧越旺”。在外人看来,这种说法似乎在指渔船街每经歷过一次火灾,便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老街坊驳斥“每十年一次大火”的说法,并表示渔船街从开村以来经歷过4次严重火灾,分别是1972年、1983、1996年及2014年,可见每十年发生一次火灾的说法没有立脚之地,单是第4次和第3次火灾就已相距18年。
来到渔船街第2桥,岂能错过这里驰名国内外的美味海鲜?
在渔船街第2街,有一家由马丽娟(61岁)与子女们经营打理,驰名国内外的饮食店。该饮食店没有经营夜市,经营到中午便打烊,令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只能失望而归。
只见饕客们到了这间店,便会叫上一碗海鲜干捞弹弓面。弹弓面爽口弹牙,裹着一层咸香酱汁的弹弓面,配上鲜甜的大虾、鱼腐和虾腐。人间美味,全然在此。
渔船街的奇妙之处,除了在于海鲜美味,更在于渔船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变迁,成了结合商业住宅一体的渔村,而且随着国内外的需求不停增加,渔船街的海产出口业也越发蓬勃,成了山打根海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地区。
富商辈出 养育数代人
从开村以来,依海而立的渔船街可以说富商辈出,养育了数代人,也将不少人带上发家致富之路,成为山打根渔产业出口大户。
在渔船街第2街,除了有美味海鲜佳肴之外,还有一个专卖海产干粮,如鱼鳔、鱼干、虾饼的小档口(B25),是不少游客采购手信的首选地点之一。
业者陈彩虹表示,她和姑嫂在渔船街经营档口已将近20年光阴,在忆述起渔船街的过去曾经时,她感叹与70年代的渔船街相比,如今仍留在渔船街的华人也不及过往多。
“以前这里(渔船街)都是华人,他们当了老板后,逐渐迁出渔船街,这里很多木屋都是租给非华族、跑渔船的员工居住。”
陈彩虹说,比起以往,如今许多年轻人逐渐懂得保健养生,会买一些晒干的鱼鳔煲汤喝,起到润肺补肺作用,加上近期很多人咳嗽,一些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还会托亲人到渔船街买干鱼鳔煲汤。
她说,与香港蚝豉不同的是,香港蚝豉是先被熬汤,再把汤过滤浓缩成为蚝油,再把原先的汤料,也就是咸蚝制成蚝豉,而住在渔船街的他们不知道蚝油制作工序,因此渔船街特产蚝豉比香港蚝豉更浓郁,也更为美味。
8岁与家人搬至渔船街,如今已75岁的乌猪叔(化名,粤语的黑猪)在渔船街经营制作、贩售虾饼等海产加工业,他热情地介绍虾饼制作的8大工序,包括剥虾,制成肉末,冷冻后削成片,再拿到太阳下暴晒。
无惧风雨守护家乡
走在渔船街上,就连空气也散发着浓郁的海洋气息。随风飘来的阵阵海味独特的咸香味,那是正暴晒在阳光下的虾饼、虾米及螺片,在太阳的烤炙下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渔船街居民都很健谈热情,与其说他们依赖渔船街维生,倒不如说,是出于对渔船街一份独特的爱,让他们无惧过去经歷过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仍坚守于此,守护着他们心爱的家乡—-渔船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