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学生园地

|
发布: 7:01pm 09/05/2023

华乐

沙巴崇正

华乐团

张诚忠

白德灵

华乐

沙巴崇正

华乐团

张诚忠

白德灵

悠悠玫瑰香,濃濃華樂情-沙巴崇正中學《詩樂玫瑰》音樂會實錄

作者:白德灵

英國社會學家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在他的論文《文化身份與散居》(Hall, 1994)1 中說過,文化身份(或稱文化認同)在歷史和現實的“嬉戲”中形成。懷著探尋沙巴華樂與沙巴華人文化身份傳承之間緊密聯繫的初心,作為音樂人類學者的筆者於2023年4月26日登上了前往亞庇的班機。

ADVERTISEMENT

踏出機場的第一步,流火的熱浪帶來了亞庇初見的問候。“沙巴華樂之父”張誠忠老師夫婦早已等候多時,以矍鑠的姿態迎接來自中國的青年學者。與這位沙巴華樂開創者的第一次會面還要追溯到2022年10月的吉隆坡天后宮《華樂情》新書發佈會,當日匆匆一會為筆者結下了與沙巴華樂的情緣。

與崇正中學華樂團的相逢是在26日的下午。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華樂優美的旋律徜徉在崇正的校園裡,樓道間,讓一箇中國學者產生了彷彿身處“家鄉”的幻覺。進入華樂排練室(張丹華室),櫥窗裡擺滿的各類獎盃獎牌無聲地訴說著崇正華樂團深厚的底蘊;滿牆的各類報刊海報記錄著崇正華樂團輝煌的歷史;而“熱心華樂”、“華樂一家親”、“匯合力量,流出希望”等書法作品則最為吸引筆者的注意,這是華樂教育者莊重的宣言,也是華人社會文化傳承的吶喊。據張老師介紹,正式排練從4月24日開始,距離29日正式演出僅5天排練時間。

與此同時,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這場原定於三年前的音樂會被迫推遲。在三年間,所有原定的樂員幾乎都已畢業離開,樂隊訓練只能從零開始,真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崇正華樂團的全體師生眾志成城,在高溫中每天堅持至少10小時的高強度訓練。

指揮張一平老師提綱挈領,親力親為,誓要打下這場硬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來自新加坡華樂團的李克華老師和臺灣文化大學的黃淑靖老師也不避險阻,不遠千里奔赴崇正。在他們的眼神和汗水中,筆者看到了對華樂真正的熱愛。

4月29日晚19點30分,伴隨著貴賓們開場的鑼鼓聲,這場重生於疫情之後、赴三年之約的音樂盛宴終於拉開帷幕。一首首沙巴作曲家們的原創曲目與經典華樂作品輝映交織,奏出了當代沙巴華人,特別是沙巴青少年們的青春樂章,其中三首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首是張誠忠老師創作的民族管絃樂合奏《可愛的甘邦》。此曲創作於1982年,創作動機來自張老師所聽到的馬來誦經音樂。有別於直接使用音樂動機進行創作的作品,張老師嘗試從一個華人音樂家的角度,用中國傳統音樂的羽調式來詮釋他所聽到的、理解的馬來音樂。這首作品道出了華人初到沙巴後積極融入社會,與其他居住在沙巴的各個民族和諧相處的過程。

另一首作品《唐詩樂韻》由沙巴大學孔子學院師生與沙巴華樂團共同完成。沙巴大學教師Erna Narsir帶領6名馬來族、爪哇族、杜順族、姆律族大學生,用他們剛學習幾個月的華語朗誦了經典詩篇《行路難》和《終南別業》。雖然稍顯生澀,但從他們的朗誦中流出的是對中華文化的傾慕。

在華樂的伴奏中,沙巴各民族共同演出這首作品,也體現了沙巴華人已深刻融入沙巴社會,與各族人民和諧共榮的美好圖景。據張誠忠老師介紹,選擇這兩首唐詩具有深刻的用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波瀾壯闊、豪邁雄渾的詩句,寄託了張誠忠老師對華樂在沙巴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蓬勃發展的殷殷囑託。

當晚最受歡迎的作品莫過於《Original Sabahan》。據悉這首作品創作於2018年,如今在沙巴已是家喻戶曉。當晚崇正華樂團用華樂重新詮釋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引得臺下觀眾齊聲尖叫,掌聲雷動。筆者在後臺觀察到其他沒有參演的樂員也自發隨著音樂舞蹈,他們眼神中充滿著對音樂最真實、最純粹的熱愛,令筆者動容,潸然淚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澳大利亞作曲家Katia Tiutiunnik博士(中文名:夏天)創作的《玫瑰組曲》,也是本次音樂會名稱的由來。這首原定於三年前演出的作品,是一位對中華文化懷著深切熱情的異國友人心中的樂章,既是華樂包容性的體現,也給予了華樂廣闊的國際視野。

演出結束了,筆者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來自中國的學者,在距離家鄉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偶遇這樣一群熱愛華樂的知音,實屬不易。而演出當晚臺下賓朋滿座、少長鹹集的觀眾席更是令人驚歎。公共空間的音樂表演從來都是雙向度的文化展示,正是臺下積極回應的觀眾與臺上傾力演出的樂員們共同完成了一場絕倫的“文化認同儀式”,完成了沙巴華人社區的“濡化”與“涵化”過程 2。

沙巴華人在華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完成了交流融合。斯圖爾德·霍爾認為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或靜態的,而是流動的和不斷演變的。他認為,文化認同是由一系列因素形成的,包括歷史、語言、種族、性別和國籍。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華樂,對於沙巴華人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音樂類型,更是文化身份的表達。因為華樂,才是華人發出最有力的聲音。誠如張誠忠老師所講,華樂教育不光是學習音樂,更是傳承華人的優良傳統、價值體系與文化根源。沙巴華樂能夠發展到今天,不光是有如張誠忠老師一家這樣無數老師們的堅守,更源於沙巴華人社會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與中華文化的傳承。

作者簡介:白德靈,大學講師,青年二胡演奏家,指揮,就職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師範學院。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在讀博士。

1 Hall, S.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222–237.

2 文化人類學概念:濡化 (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中個體或群體繼承和延續傳統的過程;涵化 (acculturation)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間由於持續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生的大規模文化變遷。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