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学生园地

|
发布: 7:01pm 09/05/2023

华乐

沙巴崇正

华乐团

张诚忠

白德灵

华乐

沙巴崇正

华乐团

张诚忠

白德灵

悠悠玫瑰香,浓浓华乐情-沙巴崇正中学《诗乐玫瑰》音乐会实录

作者:白德灵

英国社会学家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他的论文《文化身份与散居》(Hall, 1994)1 中说过,文化身份(或称文化认同)在历史和现实的“嬉戏”中形成。怀着探寻沙巴与沙巴华人文化身份传承之间紧密联系的初心,作为音乐人类学者的笔者于2023年4月26日登上了前往亚庇的班机。

ADVERTISEMENT

踏出机场的第一步,流火的热浪带来了亚庇初见的问候。“沙巴华乐之父”老师夫妇早已等候多时,以矍铄的姿态迎接来自中国的青年学者。与这位沙巴华乐开创者的第一次会面还要追溯到2022年10月的吉隆坡天后宫《华乐情》新书发布会,当日匆匆一会为笔者结下了与沙巴华乐的情缘。

与崇正中学华乐团的相逢是在26日的下午。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华乐优美的旋律徜徉在崇正的校园里,楼道间,让一个中国学者产生了仿佛身处“家乡”的幻觉。进入华乐排练室(张丹华室),橱窗里摆满的各类奖杯奖牌无声地诉说着崇正华乐团深厚的底蕴;满墙的各类报刊海报记录着崇正华乐团辉煌的历史;而“热心华乐”、“华乐一家亲”、“汇合力量,流出希望”等书法作品则最为吸引笔者的注意,这是华乐教育者庄重的宣言,也是华人社会文化传承的呐喊。据张老师介绍,正式排练从4月24日开始,距离29日正式演出仅5天排练时间。

与此同时,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场原定于三年前的音乐会被迫推迟。在三年间,所有原定的乐员几乎都已毕业离开,乐队训练只能从零开始,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崇正华乐团的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在高温中每天坚持至少10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指挥张一平老师提纲挈领,亲力亲为,誓要打下这场硬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新加坡华乐团的李克华老师和台湾文化大学的黄淑靖老师也不避险阻,不远千里奔赴崇正。在他们的眼神和汗水中,笔者看到了对华乐真正的热爱。

4月29日晚19点30分,伴随着贵宾们开场的锣鼓声,这场重生于疫情之后、赴三年之约的音乐盛宴终于拉开帷幕。一首首沙巴作曲家们的原创曲目与经典华乐作品辉映交织,奏出了当代沙巴华人,特别是沙巴青少年们的青春乐章,其中三首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首是张诚忠老师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合奏《可爱的甘邦》。此曲创作于1982年,创作动机来自张老师所听到的马来诵经音乐。有别于直接使用音乐动机进行创作的作品,张老师尝试从一个华人音乐家的角度,用中国传统音乐的羽调式来诠释他所听到的、理解的马来音乐。这首作品道出了华人初到沙巴后积极融入社会,与其他居住在沙巴的各个民族和谐相处的过程。

另一首作品《唐诗乐韵》由沙巴大学孔子学院师生与沙巴华乐团共同完成。沙巴大学教师Erna Narsir带领6名马来族、爪哇族、杜顺族、姆律族大学生,用他们刚学习几个月的华语朗诵了经典诗篇《行路难》和《终南别业》。虽然稍显生涩,但从他们的朗诵中流出的是对中华文化的倾慕。

在华乐的伴奏中,沙巴各民族共同演出这首作品,也体现了沙巴华人已深刻融入沙巴社会,与各族人民和谐共荣的美好图景。据张诚忠老师介绍,选择这两首唐诗具有深刻的用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波澜壮阔、豪迈雄浑的诗句,寄托了张诚忠老师对华乐在沙巴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蓬勃发展的殷殷嘱托。

当晚最受欢迎的作品莫过于《Original Sabahan》。据悉这首作品创作于2018年,如今在沙巴已是家喻户晓。当晚崇正华乐团用华乐重新诠释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引得台下观众齐声尖叫,掌声雷动。笔者在后台观察到其他没有参演的乐员也自发随着音乐舞蹈,他们眼神中充满着对音乐最真实、最纯粹的热爱,令笔者动容,潸然泪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澳大利亚作曲家Katia Tiutiunnik博士(中文名:夏天)创作的《玫瑰组曲》,也是本次音乐会名称的由来。这首原定于三年前演出的作品,是一位对中华文化怀着深切热情的异国友人心中的乐章,既是华乐包容性的体现,也给予了华乐广阔的国际视野。

演出结束了,笔者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来自中国的学者,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偶遇这样一群热爱华乐的知音,实属不易。而演出当晚台下宾朋满座、少长咸集的观众席更是令人惊叹。公共空间的音乐表演从来都是双向度的文化展示,正是台下积极回应的观众与台上倾力演出的乐员们共同完成了一场绝伦的“文化认同仪式”,完成了沙巴华人社区的“濡化”与“涵化”过程 2。

沙巴华人在华乐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完成了交流融合。斯图尔德·霍尔认为文化身份不是固定的或静态的,而是流动的和不断演变的。他认为,文化认同是由一系列因素形成的,包括历史、语言、种族、性别和国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华乐,对于沙巴华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类型,更是文化身份的表达。因为华乐,才是华人发出最有力的声音。诚如张诚忠老师所讲,华乐教育不光是学习音乐,更是传承华人的优良传统、价值体系与文化根源。沙巴华乐能够发展到今天,不光是有如张诚忠老师一家这样无数老师们的坚守,更源于沙巴华人社会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大学讲师,青年二胡演奏家,指挥,就职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师范学院。马来亚大学(Universiti Malaya)在读博士。

1 Hall, S. (1994).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222–237.

2 文化人类学概念:濡化 (enculturation)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和延续传统的过程;涵化 (acculturation)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