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庇19日訊)週五在實邦加島附近水域發現的紅潮現象快速擴散至亞庇和加雅島水域,並可能持續長達一週,州政府發出紅潮暴發警告,再次忠告民眾暫時勿食用來自亞庇和鬥亞蘭水域的貝類。
此外,由於納閩水域與沙巴水域相連,納閩漁業局今日也向島內民眾發出避免食用貝類的忠告。
ADVERTISEMENT
紅潮現象是由某些種類浮游生物(藻華)數量激增加引起,可產生有害毒素危及海洋生物和人體健康。
沙巴漁業局從3天前在亞庇周圍幾個地點所採集的海水樣本中,發現巴哈馬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及多環馬格里夫藻(Margalefidinium polykrikoides)細胞超過危險水平。
該局總監阿茲哈卡欣向馬新社指出,紅潮暴發速度很快,已經到達絲綢港和傑斯頓碼頭水域、裡卡士灣及加雅島,其中沙巴國際會商中心附近的讀數最高。
傑菲裡:漁民須提高警惕
州副首長兼農漁業及食品工業部長拿督傑菲裡吉丁岸今天發文告說,紅潮現象經常出現在沙巴西海岸水域,特別是從實必丹、瓜拉班尤到鬥亞蘭或古打毛律。
他說,東海岸水域很少發生紅潮,起碼有20多年沒有相關報告。
“紅潮警告是根據指南和作業程序發出,因為已有指向亞庇海域正在發生紅潮暴發,預計將蔓延到鬥亞蘭海域。”
他指出,當多環馬格里夫藻的細胞數量超過每升2000個,而巴哈馬犁甲藻細胞數量超過每升800個時,就會有危險。
他解釋,多環馬格里夫藻對人類無害,但對魚類尤其是魚排養殖的魚有危險,因為它會粘在魚鰓上阻礙呼吸令魚窒息而死。
“亞庇和鬥亞蘭沿海的漁民須提高警惕,避免魚類死亡蒙受損失。”
另一方面,密度高的巴哈馬犁甲藻則對人類構成危險,其毒素可在鳥蛤、蛤蜊、貽貝和牡蠣等貝類中積累,人類食用後可引起麻痺性貝類中毒(PSP)。
“其症狀包括口腔、嘴唇和舌頭有刺痛感、麻木感和燒灼感,隨後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和嘔吐,嚴重時會導致呼吸麻痺、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建議民眾勿食用受影響地區的任何貝類,直至另行通知。”
勿再亞庇鬥亞蘭水域游泳
傑菲裡表示,為減輕紅潮的影響,州政府通過漁業局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暫時禁止從受影響地區捕撈、銷售和食用貝類。
民眾也受勸暫時勿在亞庇和鬥亞蘭水域游泳。
他提醒民眾,紅潮現象是一種自然現象,會因氣候變化和汙染、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等因素而加劇。
“重要的是民眾要意識到與紅潮相關的風險,並採取必要預防措施保護自己的健康和環境。”
“漁業局將繼續密切關注局勢,必要時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以確保沙巴海鮮資源的安全和可持續性。”
他敦促本地漁民和海鮮貿易商遵守當局制定的標準操作程序,確保產品可安全食用,並共同保護食品供應鏈的周全性。
當局建議若民眾食用貝類並出現麻痺性貝毒症狀,應立即就醫。
在1980年代初期,沙巴曾發生食用受紅潮汙染海鮮而中毒死亡事件。
納閩在2015年4月也曾通報2宗麻痺性貝毒(PSP)病例。
嚴格監督運納閩貝類
另一方面,納閩漁業局將嚴格監督從沙巴運到納閩渡輪碼頭的貝殼類,以防止麻痺性貝毒事件。
該局主任費查依布拉欣指出,由於沙閩兩岸水域連接,基於風況及流水情況,紅潮現象有可能會持續數天、數週或數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