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我評估表”的測試中,佳玲認為自己很孤僻,很少朋友,連一個閨蜜也沒有。她坦言自己和家人的關係冷漠,沒什麼話題,大家各自生活。
提及婚姻,佳玲突然冒出一句話“我只想拍拖,不要結婚”。她認為結婚會面對各種問題,經常為小事吵架,那何苦結婚呢?她說父母年輕時常吵架,雖情況已然改善,但她看到父母的關係處在疏離的狀況。雖然如此,佳玲對父親的感覺還是很正面的,父親雖不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愛,但卻用行動來關心自己的孩子。從佳玲對父親短短的描述,可看出她對父親的敬愛。
ADVERTISEMENT
佳玲的自信心明顯不足,對此她直言不諱。追問之下,原來她從沒得到家人的肯定和稱讚。她也認為自己能力差,害怕做錯事被人取笑,更因怕遭別人反對而不敢發表意見。
此外,佳玲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以成敗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原來佳玲的母親因擔心她在外被人欺負,為了保護女兒,常會限制女兒想做的事。好幾次佳玲所想做的事情都因母親的反對而胎死腹中。佳玲宛如一朵溫室的小花,沒法探出頭望望外面的世界,卻“被逼”留在舒適的家中。
聽著她的故事,我有感而發,便跟她分享繪本故事“微笑的魚”。
故事中講述一個孤單的男人,將一隻“對他微笑的魚”帶回家。擁有這隻日夜陪伴他的魚,讓他害怕失去這隻魚。有一天,他夢到這隻魚漂浮在空中,他急忙追趕他的魚。在追趕魚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竟然如他所愛的魚一般,被人困禁在大魚缸裡,他努力的掙扎,怎樣也遊不出這個大魚缸。
故事中的主人翁將所愛的魚困在魚缸內,不肯放手。佳玲與繪本中所論述的小魚情況相似,她努力的想游出這個家庭,想接觸外面的世界,無奈,母親總是限制她,保護她,怕她受傷害。
繪本故事的結局,有了重大的轉折點。主人翁最終看到了自由的可貴,他釋然了,不再執著,願意將魚放回大海,讓受困的小魚回到海洋,重獲自由,回到屬於牠自己的家。於此同時,他自己也獲得心靈的自由、滿足。
現實的生活中,佳玲的母親是否也有此看見,不再凡事限制佳玲,不再讓她受困在自己所設置的框框中呢?我沒有答案,因為佳玲的未來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我沒有辦法改變她現在的處境,但是上帝卻可改變她的未來。透過禱告,我將她放在上帝的手中,期望有一日,她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重獲嚮往的自由,行在上帝為她預備的道路上。
佳玲,深深的祝福妳!
恐婚
黃太太的大女兒小玲,今年27歲。小玲已經在上班,她和男女同事的關係不錯。黃太太非常關心小玲的婚事,常常催她不要只是工作,而耽誤了去認識異性朋友。黃太太也安排了一些相親對象給小玲,但是小玲都不去赴約。
黃太太又急又氣憤,就和小玲吵起來。小玲也怒氣衝衝的反駁母親:“為什麼我要結婚?我才不要結婚。你看你現在和爸爸的關係好嗎?你們常常為小三的事情吵架,讓我們煩得不得了。結婚有什麼好?我們都以為爸爸是最好的爸爸,是你最好的老公,結果不也是背叛了我們找小三。我不再相信有好男人,也對婚姻沒信心了。”當小玲說出這番話時,黃太太才知道小玲不想交男友考慮婚姻的事,她鼓勵小玲去找輔導員談談她的心結。
真愛老師分析:
1. 黃太太因為先生外遇的事受到很大的衝擊,常在孩子面前與先生劇烈爭吵。黃太太內心的受傷、憤怒、內疚、流淚不已等情緒,都直接影響到小玲的情緒,小玲感受到這個家就要跨了,她覺得無能為力幫助母親。
2. 小玲對父親非常憤怒,失望,失去對爸爸的尊敬與信任。她痛恨爸爸的不忠。
3. 小玲覺得一向愛家的爸爸都可以出軌,這世上的男人都是不可靠的,她對婚姻沒有信心,思想行為走到另一個極端。
真愛老師建議:
1. 幫助小玲接納自己的感受,學習和自己的情緒對話。鼓勵小玲用文字記錄她的感受如因為發現父親的出軌,自己感到憤怒、無措、迷茫、無力。
2. 雖然這個家現在不完整了,小玲父母不能彼此相愛,但是小玲已經長大了有工作了,當她安頓好她的情緒時,她可以照顧母親,陪伴她走過外遇風暴。
3. 讓小玲看見婚姻不是一固定狀態,每對夫妻都有不同的婚姻階段。到了孩子成長後,夫妻的相處模式要不斷調整。外遇通常是與夫妻之間的維繫力很有關係。外遇雖然有殺傷力,但不表示婚姻不能挽回修復。與小玲分享一些家庭成功復和的例子。
4. 鼓勵小玲選擇饒恕做錯事的父親,唯有這樣她才能走出受傷害的陰影,有平衡的眼光看見婚姻仍然有其價值,也有很多男人仍然忠心愛家守護家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