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sinchew.com.my/wp-content/uploads/2022/12/YB221202CSA01-600x449.jpg)
文/薛君毅
臨池半世追顏師 晚歲終成顫抖書
ADVERTISEMENT
啟後承先多貢獻 墨壇教苑兩名垂
20世紀初期至中期的前後,中國時局變革,動亂憂患,兵燹不斷,尤在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導致的國體政權易幟歷史進程裡,眾多中國的政治人物、商賈文人、書法藝術家及工人階層等群體乘桴南遷,彼時東南亞的檳城與新加坡作為重要商貿交通樞紐,於焉成為了他們或避難,或宣揚政治理念,或傳播知識,或安身立命等生命和安定生活追索叩問的集聚地。
在這股移居馬來亞的中國南來的人群裡,其中不乏精通書藝的文化學者,如崔大地、孔翔泰、沈慕羽、竺摩上人、伯圓長老、任雨農等人,憑藉他們精湛的各體書法和文化修養,成為了從中國南來新馬的第一代著名書法家。關於馬來西亞這一時期的書法資料,早有學者將之記錄,並以文章、論文結集成冊出版,其中以謝光輝及陳玉佩共同編著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書法百年史》為代表。
相隔著一片遼闊的南中國海,這些文獻中對於沙巴部分的書法情況著墨甚少,難免令人對本州有“文化沙漠”的錯覺。其實,沙巴第一代書法家大有人在,水平之高不在話下,代表人物有翁桂清、楊卓生、佘石生、陳經侖等,其中楊卓生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楊卓生校長的書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壯年時代的渾圓體和晚年時期的顫抖體。楊校長早年的書法風格,深得顏體之雄偉遒勁的影響,內蘊圓潤,峻逸內藏。到了晚年,他基於書法本手的功夫日益紮實,靈活應變的能力大大提高,追求的境界以慢慢趨向妙手。這個時期的作品,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顫顫抖抖的,別具一番意趣,堪稱之為書法妙手。
山打根中華中學的招牌七個大字,便是他晚年招牌字體的代表作。從他的這件楷書作品上看,線條有一種顫抖的現象,尤其是“中”字豎筆,這種顫抖現象更是非常明顯。看似彎彎曲曲,但是給人一種力量感,這種力量感不僅不弱,而且更加強烈,雖然沒有明顯的粗細對比,但是視覺衝擊力還是非常強的。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他的書法才是一種高度吧,而他的行書卻非常酣暢飽滿,還有一種沉穩痛快之感,筆墨酣暢淋漓,深得古法,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推崇的主要原因所在。
![](https://www.sinchew.com.my/wp-content/uploads/2022/12/YB221202CSA03-600x89.jpg)
楊卓生校長的書法作品,幾乎成了山打根書藝界向外炫弄得資本。只要接待外地書法同好,瀏覽楊校長的招牌字必是重要行程之一,而這些外地的書法行家無不對楊校長的字體稱讚有加。來自臺灣書法大家張穆希老師在欣賞後留下精闢的評論:運筆與紙張的摩擦時刻保持中鋒,才能有如此渾厚的效果。另外,大馬書藝協會前會長在欣賞後也留下八字讚許:人書俱老,蔚為大觀!
作為早期“下南洋”華僑之一的楊卓生校長在推廣華文教育的同時不忘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他的書法造詣,讓今天的馬來西亞成為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典範,居功甚偉。
![close](/public/images/galleryclose.png)
![zoom](/public/images/galleryzoom2.png)
![image](/public/images/foursquare.png)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百格视频
![happy](/public/images/emoji-happy-1.png)
![shock](/public/images/emoji-shock-1.png)
![cry](/public/images/emoji-cry-1.png)
![angry](/public/images/emoji-angry-1.png)
![speechless](/public/images/emoji-speechless-1.png)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