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組織─照亮婆羅洲(Lightup Borneo)的12名義工於今年7月間前往馬來西亞與印尼接壤的地域─冰湘岸(Pensiangan),為兩個村落安裝微型水力發電機,讓25戶共逾百名村民受惠。
200公里路耗時7小時
冰湘岸對很多人而言是陌生的地方,它位於沙巴內陸地區,其南部與印尼加里曼丹接壤,從冰湘岸可徒步或以水路通往印尼。
ADVERTISEMENT
冰湘岸的地名據說源自於姆律族語的“Pensiangon”,代表兩河相遇的地方,而冰湘岸就位於達霍河(Sungai Tahol)及沙柳河(Sungai Saliu)交匯之處。
從沙巴首府亞庇出發前往冰湘岸的全程200多公里,需時至少7個小時,起初的路是瀝青路,在抵達沙布律(Sapulut)後轉入通往冰湘岸的最後40公里路是泥石山路,路況不佳,雨天時挑戰度和危險度升級,只能以四驅車通行,單是這段路就需要至少2個小時。
沙裡古村 急流多彎
抵達被山河包圍的冰湘岸小鎮之後,再也沒有可通車的路,必須乘船前往目的地,此行先造訪的甘榜沙裡古船程約一小時,船在彎彎曲曲的河流中川行,會遇上許多急流。
據說沙裡古村名的由來,與通往該村彎曲的河道有關,並與擁有彎曲之意的馬來語“selekoh”諧音。
當地使用的船隻是木造的長舟,一般村民都自己造船;每一次開船必須有兩個人一前一後;在船尾的是負責開船的船伕,在船頭的是助手,稱為“Jurubatu”。
Jurubatu專門負責觀察前方河道,並以手勢引導船伕往安全的途徑前進,同時以長棍或木槳撐船,控制船的方向,避開石頭、河岸或倒樹,當河水水位低難以行舟時,還須下船推船前進。
在冰湘岸的村民,尤其是男性,幾乎每個都是身手高超的船伕和jurubatu,他們在險阻重重的河流熟練和敏捷的駕駛與操控長舟的技巧,讓人歎為觀止。
村裡的男性在12歲甚至10歲開始就要學習駕船及當助手的技巧,因此當地的青年大多身體健壯有力。當地的女性有時也必須充當jurubatu,為開船的丈夫引航。
沙裡古村 最後1戶人家
沙裡古村共有5所房子,住著安沙奎夫妻與4名孩子及他們的家人,男女老少共有約30人。
據安沙奎說,沙裡古過去的人很多,但大部分人已遷居他處,包括他全部兄弟姐妹,他們主要是搬遷到納巴灣。
安沙奎與妻子育有12名子女,目前只有夫妻倆和4個孩子留在沙裡古,其他孩子都到別處生活,只有佳節時才會返鄉過節。
“你看,其他人都離開了,只有我們留在這個沙裡古。”
即然別人都走了,他們又為何要留下來?
“我們不能遺棄祖傳地,這是祖先的地方、祖傳地,必須保護,不能遺棄。”他說。
以姆律達霍族為主
冰湘岸是沙巴最大原住民族之一的姆律族(Murut)的心臟地帶。安沙奎與當地居民主要是沙巴姆律族12個亞族群中的姆律達霍族(Murut Tahol,也稱為Murut Tagol)。
姆律達霍族是姆律族最大的亞族群,主要分佈在沙巴內陸南部山區,因此也被稱為高地姆律族。
安沙奎的兒子羅斯里表示,他們的祖先過去並不住在沙裡古,而是住在當地另一處的山上。
“以前的姆律人不住在主要河道的河邊或平地,因為過去的姆律族是獵頭族,村與村之間互相敵對,互砍人頭和互相打搶,為了避免敵人的攻擊,都會住在山上。”
“那時敵人都會用火攻,因以前的屋子都是亞搭屋,容易起火,所以祖先都住在山上,在後來有了政府之後,才搬到這裡來。”
獵人頭者被視為英雄
現年42歲的羅斯里從小到大都沒有看過被獵的頭顱,只曾從曾祖父那裡聽聞以前的故事,例如以前姆律人的家裡牆壁上都有掛頭顱,獵人頭者被視為英雄。
他也聽過曾祖父說如何處理獵回來的人頭,例如會進行特定儀式,以及把人頭清理乾淨後掛起來。
“我小時候已經沒有看見任何頭顱了,但我看到曾祖父時還是會不寒而慄,因樣子看起來很兇悍,令人害怕。”
惟他表示,現在情況不一樣,已經和平了,大家都能和平共處了。
靠耕種捕魚狩獵為生
如今,沙裡古和冰湘岸多數村民一樣,大多數為自僱者,靠耕種、捕魚、狩獵等為生,也種植橡膠、咖啡等獲取收入。
他們也種植可食植物自供自足,如山稻、菜類、木薯等,也有養雞養鴨,而這些工作主要由婦女負責。
有時羅斯里當船伕賺取收入,主要是載送在沙裡古上遊的甘榜沙裡裡蘭(Saliliran)的當地一所國小執教的教師往返冰湘岸與當地。
從沙裡古到沙裡裡蘭,須乘船30分鐘到甘榜西那巴(Sinapar),之後從西那巴徒步約3個小時抵達沙裡裡蘭。從沙裡裡蘭繼續徒步可抵達最接近馬印邊境的甘榜卡布(Kabu)。
位於西邦阿里河(Sibangali)河邊的沙裡古被森林所包圍,河水清澈,環境優美,但沒有政府提供任何基本設施,包括基本的水供電供,一切須靠村民自己想辦法解決。
安沙奎與同住的兒子傑菲裡原先使用太陽能燈照明以及發電機發電,但太陽能在天氣惡劣時無法充電及使用,發電機使用汽油成本高昂。他們從根地咬購入太陽能板和電池各別700令吉及450令吉。
當太陽能燈無法使用時,他們和當地村民一樣,會使用他們稱為“Lampu Put”的油燈照明。Lampu Put是根據傳統油燈的概念“改裝”而成,以鐵罐及舊布等做成。
村裡平常使用柴火煮食,尤其是煮飯和煮水,只偶爾使用煤氣爐炒菜,為的是要節省使用,因要購買一桶煤氣對村民不但不方便,也是沉重的負擔。
無電供 生活難
多年來,沒有持續電供對村民的生活造成各種不便,羅斯里在照亮婆羅洲於數年前在當地另一個村落裝置微型水力發電機時,與該組織負責人黃文強見面, 希望沙裡古也能獲安裝水力發電機。
在沙裡古測試水力發電潛能顯示可行後,照亮婆羅洲也開始為該計劃進行籌款,但冠病疫情爆發及行動管制令一拖兩年多,水力發電計劃杳無音訊,羅斯里原本覺得一切已經無望。
“沒想到黃文強在行管令後聯絡我,說可以做水力發電了,我趕快安排相關事宜,包括船運工作及到訪的12名義工的住宿和膳食。”
“這次的計劃成功為沙裡古安裝了水力發電機,帶來電供,感謝黃文強和所有的義工。”
不像城鎮裡有電供的人們,隨手一按就有電供,沙裡古與週邊各村落的村民都有一份對擁有持續電供的“夢想清單”,包括讓孩子夜裡能好好讀書和溫習功課、可以使用冰箱、擴音器、電視機、洗衣機、電飯鍋及磨板機(用於造船)等。
照亮婆羅洲一行人在沙裡古前後共逗留3天,並與沙裡古及另3個村落,即甘榜杜波倫(Dubolon)、甘榜西那巴及甘榜西亞圖(Siatu)村民幫忙及同心協力下,完成安裝沙裡古水力發電機與電線等工作,期間也前往杜波倫村及西那巴村測試水力發電潛能。
根據原定計劃,沙裡古原本是安裝可供應1000瓦電力的微型水力發電機,之後因水源可供安裝更大的水力發電機,因此提升至可供3000瓦電力的發電機。
雖然3000瓦的電力仍無法滿足村民所有的“夢想清單”,至少如今擁有了24小時全天候的電力供應,可隨時為手機充電,並可使用小型及不耗電的電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