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几则关于面粉和面包涨价的新闻,脑中立刻想起一句双关语,“以前没钱吃面包,现在没钱吃面包。”
不知是不是因为后疫情时代生产力减弱的关系,还是马币贬值的因素,最近买东西总是感觉越来越贵,越来越多东西起价,也开始感觉到荷包越来越缩水。
ADVERTISEMENT
举个例子,以前一张青纸可以买面包温饱;现在同样一张纸,可能只能稍微填饱肚子罢了。
有人说,起价只是暂时性的,过了一段时间供需回稳后,价格就会下调,但我却不这样认为。
我记得数十年前还是学生的时候,脸书很流行一个游戏叫“餐厅城市”(Restaurant City)。那时3令吉可以兑1美元,花了不少银子去充值和升级设备。就在那个时候,我对兑换率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也意识到物价越来越贵,起价后就无法往下调。
大瓶七喜汽水从12年前的2令吉,慢慢起至2令吉50仙;然后不知不觉起至3令吉,疫情前3令吉50仙,现在正常价格已改成接近4令吉。
不只是汽水,很多东西也不知不觉起价了。唯一一次例外的,大概就是2015年刚好实行消费税的时候,麦当劳的其中一个套餐——热饼套餐,在消费税实行后跌价了50仙;这也是经平常买麦当劳早餐的上司发现的。后来,我一直听到的消息,都是跟起价有关。
以前学过经济学的“通货膨胀”,关于这个词的理论我还给了老师;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感受到了。
政府最近有意重啟消费税,我想起2015年首次实行消费税时的混乱,然后不知不觉中物品都起价了。不知道重啟消费税后,物价会不会进一步上升呢?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把开头的双关语,改成“未来没钱(可以)吃面包”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