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報章新聞標題:“某某事件羅生門”,我問孩子,知不知什麼是羅生門?發現非但孩子不知,其實還有很多人也不曉得。其實這個名詞來源很久,出自1950年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簡單來說就是“各說各話”,但為何羅生門會變成各說各話呢?
再把故事回推,其實電影是根據芥川龍之介1917年出版的短篇集改篇的,真正的故事情節出自短篇《竹藪中》,描述某男人被殺,法官審問男人的妻子和兇手,卻得到互相矛盾的說詞,於是只好招魂讓死者親自述說,沒想到更加矛盾!而短篇《羅生門》敘述京城的城門,有老婦收集死人頭髮變賣,被武士責問說她褻瀆屍體,老婦說女死者生前也不是好人,而她現在為了生存不得不然,武士領略人性的自私,瞬間從正義變卑劣,強搶老婦的衣服拿去變賣,好讓自己活下去。黑澤明將兩個故事混在一起,電影《羅生門》情節緊湊,當時影響很大,“羅生門”遂成了流行詞。這種故事手法,後來還被莫言用在小說《檀香刑》中。
ADVERTISEMENT
另一個報章雜誌習慣用語是“前世今生”,例如“某某食物的前世今生”、“某某小鎮的前世今生”,這是來自美國心理醫生Dr Brian Weiss 於1988年出版的書,描述他在用催眠回溯尋找病人心理問題的童年根源時,發現可以回溯到出生以前,竟然還有另一段生命記憶!他的第一本著作《Many Lives, Many Masters》說的就是他最驚人的個案:在催眠回溯中找到86個前世的女子。
當這本書1992年由臺北張老師文化譯成《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時,造成大轟動,三年內印了三百多刷,當年常常可以看到各種討論,也因此“前世今生”就變成慣用語了。
另一個常見的用詞“全方位”,也是出自暢銷書,當年臺北天下文化開始出版不被看好的科普(popular science)作品時,精選西方重量級作品,包括《混沌》等等,1991年出版了英國戴森教授(Freeman Dyson)1988年的作品《全方位的無限》(Infinite in All Directions),書中所呈現科學的人文關懷,討論的範圍從生命到宇宙,還在書中提出了十分著名的“戴森球”(Dyson sphere)概念,乃一種獲取恆星能量的設計。
此書在當時引起極大迴響,長銷十年。自從它出版之後,我就在媒體上常看到“全方位設計”、“全方位思考 ”之類的用法了。
我們現在常常受到中國大陸俗語的影響,不過僅僅十年以前,影響本地最大的是香港和臺灣的文化,從影視、歌曲到用語皆然,雖然以上這些暢銷作品是發生在港臺(當年我們這裡也沒有多少正版中文書),但也影響了所有中文世界。
順便提到“迷因”(meme),其實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Richard Dawkins在他最重要的著作、1976年《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的概念,大意是“文化基因”,中文版於1995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後,雖然也是暢銷書,該名詞被音譯成“瀰”,並未受到很大注目。直到最近幾年,meme一詞在歐美網絡世界廣傳後,另一個譯名“迷因”才成為網絡流行中文名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