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粿 – 在客家人飲食文化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還沒有烤箱的時代,製作茶粿點心都常用於“蒸” 。
主要材料都是糯米,粘米或者麵粉,但是這樣蒸出來的茶粿幾乎清一色都是米白色,因此先輩們就在不同口味茶粿外貌進行顏色的分辨,常設置紅色是甜,白色則是鹹。外貌粉紅的“紅茶粿”-內餡有花生,紅豆沙或綠豆甜餡,另一種外貌米白色和紅茶粿同個模樣,內餡是眉豆蝦米就叫-眉豆粄,白蘿蔔蝦米就叫-蘿蔔粄,這兩個都屬鹹餡口味 。
ADVERTISEMENT
華人生活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顏色就是-紅,從紅色衍生出來的就是-紫紅,因此節慶就少不了大紅大紫的裝飾,早期沒有工業食用色素,先輩們都是用天然的色素- “紅麴”,為食品染色及調味,例如常吃到的南乳的紅,叉燒的紅,紅糟酒,我自己做客家扣肉或紅燒肉都會加入紅麴醬,這更讓食物呈現出“色味雙美”賣相更佳。紅麴是一種
以稻米蒸煮經過黴菌發酵而成,米粒外表就會成紫紅色,它也是一種有益天然真菌,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外婆拿手做茶粿常用紅麴入色,其中有個體積較小的茶粿叫-紅糕仔,後來有需要用於新年或節日祭拜,就有了個大體積的出現,但它就不叫“糕仔”而換了個名叫“發糕” ,由於它經過蒸煮而膨脹,蒸煮出爐表皮就會有裂痕,就彷如開口笑,就像徵笑口常開財運來,“發糕” 這名字該是這樣而來吧。
另外一種叫”喜粄”,主要成分純粹就只有麵粉,糯米粉和糖,然後用紅麴調上淡淡的紅色,用一片香蕉葉做喜粄底部,這樣的淡紅配上一點綠,蒸出來時是十分討喜,小時候常聽客家先輩叫這種顏色為”水紅色“,而我就將這淡淡的紅麴色取名-“喜紅”。
客家茶粿還有一些名字很有趣,例如有一黑墨綠的茶粿叫“雞屎藤”,是榨取一種叫雞矢藤的葉汁,加入糯米粉及糖蒸煮而成,口感煙韌帶甘甜和草青香味,慢慢的大家將“雞矢”念成“雞屎”。另外一種是粉白球狀裡面是花生餡的”餈粑粄”,卻被冠上一個低俗的名字“睪丸打粉”,後來遇見一位客家老阿婆,她卻說改成“靚仔抹粉”這個名字不更好聽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