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馬會遇到一種情況,你和年齡差距稍大的人聊科學數學,名詞會不同而無法溝通。比如他說你記得中學學過的kebarangkalian嗎?(概率),後來我才明白原來是probability。明明兩人說的是同樣的事情,你卻覺得很陌生。
ADVERTISEMENT
這是因為我國的教育政策喜歡朝令夕改,在2003年第一次推動的英教數理,就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批白老鼠。
還記得我在考SPM的時候,考卷雖然是雙語的,可是條件是,你選擇了英文,就要整個用英文作答。很多題目,我理解他的意思,卻礙於英文詞語不知道怎麼表達,而陷入膠著。考是考過了,可是這種感覺至今我是非常深刻的。
後來,2012年,教育部又宣佈廢除英教數理。我的一位補習老師曾精心自製的全套英文科學教材,就這樣“收進抽屜”了。
更大的問題是,教科學和數學的老師,除非你本身語言切換能力特別強,否則只會教英文科學的人,去教國文科學就很吃力,反之亦然。對語言能力本就在修練中的華校生來說,更是吃吃吃力。
最近,第二次任相的敦馬哈迪,再想重啟英教數理。我深刻能感受到教師和學生的無奈。
我不是反對英教數理,也同意掌握英語更國際化。只是一個教育政策的下達,影響是很廣很深的。不能換一個部長就改一個政策,就像把一棵正在長大的樹苗“按進土裡”,要它再長一次,何時才能長成森林?
無可否認,當初我能在中學熬過英教數理,絕對歸因於小學以母語學習數理而打下的良好基礎。而中學作為一個銜接大學的橋樑,若要在英文和國文中選擇一個語文,英文必定是更好的選擇。
所以中學若真要實行英教數理,我贊成,可是請確保不要再U轉,樹苗經不起幾度蹂躪,最終或只會枯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